抚育间伐对不同林分冠层及其林下补植闽楠生长生理的影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lia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珍贵树种,具有优良的用材价值,营造和培育闽楠人工林对于国家储备林建设及缓解我国木材安全风险十分的有意义和必要。林分改培中,引入的闽楠在什么样的林地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改培的林分选择和抚育间伐强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柏龙分场的柳杉纯林(L)、麻栎纯林(M)及柳杉×麻栎混交林(H)3种现有林分为改培对象,采用3种抚育间伐强度(1-轻度抚育:0.69%~1.49%、2-中度抚育:26.67%~30.56%、3-重度抚育:53.73%~59.72%),在林下栽植闽楠3年生苗木进行更新营造混交林,以裸地新造1亩闽楠人工林为对照(CK),分析了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闽楠幼树的生长、生理及有机物和矿质养分吸收对影响关键因子—光因子的响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间伐强度增强,3种林分林隙分数、冠层开度及叶倾角增加,叶面积指数降低,林内光环境得到改善。树种组成不同,林分冠层结构及光环境随时间推移变化不同,变化剧烈程度为麻栎纯林>麻柳混交林>柳杉纯林,3次测定中,均以柳杉人工林轻度间伐(L3)林隙分数及冠层开度最低。林分冠下光辐射通量与冠层开度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显著负相关,间伐强度增大林下光辐射通量增加,相同强度下,混交林内的远红光波段(690~780nm)辐射通量高于的纯林。总体而言,相同间伐强度更能改善混交林林下的光照情况。(2)各处理间闽楠幼树地上部表观特征差异显著(P<0.05),且与林分冠层开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间伐强度增大,各林分内幼树树高总增量、地径总增量及树冠面积呈先增后降趋势,林内光环境适宜时,幼树地上部生长较好,以混交林中等抚育间伐(H2)内表现最佳,幼树消耗物质增加分枝数、枝长度、叶片密度、增大叶片面积等最大限度获取资源,光照过强或过弱时,植株则改变分枝角、叶倾角、减小叶片厚度、叶面积等来适应。相比于Ⅰ级侧枝,树体外围的Ⅱ级侧枝及叶片等特征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更显著,且差异随时间增强。(3)间伐强度增加,林分内闽楠幼树叶绿素含量降低,Pn呈先增后降趋势,3次测定均以混交林中等抚育(H2)中幼树Pn最高。其次,通过Gs和Ci的变化趋势判定,间伐强度从轻度到重度,幼树光合先受到气孔因素限制再受到非气孔因素限制。间伐强度增加,幼树Y(Ⅱ)、ETR及Fv/Fm均呈先增后降趋势,重度间伐处理(CK、M1)下植株Fv/Fm值低于0.75,光保护指标Y(NPQ)和光损伤指标Y(NO)显著较高,植株可能受到光抑制,强光不利于其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间伐强度增大或减小会导致幼树叶片Rubisco和RCA活性降低,这可能也是限制幼树光合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4)各处理间闽楠幼树可溶性蛋白含量、NSC含量以及C:N:P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间伐强度增加,可溶蛋白含量、C:N:P计量比先减小后增大,NSC含量增加,C、N、P、K含量为先增加后减少。同一抚育强度下,混交林内幼树的养分含量均比其余2种纯林高,抚育强度过高或过低,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N:P降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适中强度有助于闽楠的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光照过强或过弱时,幼树叶片C:N和C:P值增高,闽楠植株通过增强对N、P元素的利用效率来抵御或适应逆境。(5)本研究中,柳杉×麻栎混交林抚育间伐后更适宜闽楠幼树建成和生长,且中等间伐强度下幼树表现最佳,裸地造林效果最差;与林下光照改变情况有关,轻度及中等间伐下,麻栎纯林中的幼树生长优于柳杉纯林,重度间伐中柳杉纯林下的幼树生长较麻栎纯林林下更佳。总之,对现有林抚育间伐后,林分冠层结构改变,林下光环境产生差异,林内光强和光质的变化影响着其林下闽楠幼树的形态及生理情况,适宜的林分类型及间伐强度有助于国储林建设现有林改培中闽楠混交林的培育。
其他文献
工程爆破由于具有经济、高效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隧道掘进和边坡开挖等实际工程中。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预裂爆破在大量实际工程中应用时所面临的超欠挖严重、炮孔和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当下高水平施工要求。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聚能药卷预裂爆破技术,通过机理分析推导出了聚能药卷形成金属射流的临界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结合相似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辅以动态应力应变仪、
学位
随着科技进步与高质量工程实际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展了大量精细爆破技术的研究应用,其中切缝药包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现已成为我国工程爆破领域的研究热门。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爆炸能量作用大小和方向,能有效提高爆炸能量利用率,改善爆破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切缝管参数与切缝药包定向断裂爆破效果之间的联系,完善该技术理论体系,促进该技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工程现场试验与应用等研究手
学位
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工作寿命长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了最有潜力的储能电源。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由于石墨的理论容量低和倍率性能差而不能满足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生物质炭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易获取,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特点。本文选择自然界中的竹子为原材料,经过高温活化制得竹子衍生炭及其掺杂、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与储存Li+之间的关系。(1)以竹子为原料,KOH为活化
学位
近年来,随着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新型抑制剂的开发,以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快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起来,从而使γ-氨基丁酸受体(GABA receptor,GABAR)这一靶标逐渐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农药学方面和昆虫毒理学方面。目前GABAR是一些杀虫剂的重要作用靶标之一,如有机氯、锐劲特以及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但由于不规范和过量使用,使得
学位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禽类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es,ALV)造成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肿瘤性的病毒病,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髓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性肿瘤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该病也成为危害禽类的重要传染病之一。ALV的检测方法较多,但能在短时间内鉴别不同亚群的方法较少;此外,ALV亚群多,鸡对ALV抗原成分的免
学位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感染可引起牛肺炎、乳房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给我国养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牛支原体病仍然呈流行趋势,贵州省也多次发生牛支原体肺炎疫情,然而牛支原体的致病机制研究还很缺乏,其防控技术研发尚显不足。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和防控技术开发多依赖于膜蛋白的筛选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已有研究证实牛支原体某些膜蛋白具有黏附性、抗原性等生物学特性,参与牛
学位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为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主要引起鸭、鹅和其它雁形目禽类发生一种以血管损伤、体腔溢血、肠道出血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水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威胁和危害巨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DEV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免疫防控以及检测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其致病机理
学位
近几十年,干旱诱导森林植物死亡的事件一直在增加。据估计,未来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将继续增加,尤其是南方省份,骤旱风险可能上升40%以上,南方森林正面临干旱威胁。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最主要优质针叶树种之一,在我国森林资源发展、林纸一体化、松香林产化工业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关于马尾松干旱致死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且死亡点尚未得到准确描述,因此,开展干旱及复水情况下,马尾松干旱致
学位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引起鸭、鹅等禽类发病急性死亡的两种常见病原。DEV主要引起鸭、鹅以及雁形目禽类发生一种以体腔溢血、消化道出血坏死、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为特征的传染病,而C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和动物肠道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家禽发生以小肠黏膜出血坏死为特征的非接触性
学位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为棕榈科(Palmae)棕榈属(Trachycarpus)常绿乔木,抗逆性强,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经济生态树种,广泛用于石漠化治理。但由于基础研究不足,棕榈遗传改良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为揭示棕榈有性生殖的关键环节及其特征结构,丰富人们对棕榈科植物生殖过程的认识,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棕榈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及常规切片技术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