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来源 :吉林省委党校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的需要为理论切入点,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的需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它反映了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日益丰富的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条件的渴求。它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性、多样性、历史性等基本特性。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发展史,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当最基本的、最明显的、最强烈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不断地产生其他方面的需要。人处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因此人的需要也就处在不断地生成与变化之中。人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因此人的需要也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需要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需要的内容越丰富,也就意味着人越来越趋向于全面、趋向于自由。人的需要引起历史的开端,人的需要的不断生成引起了历史的发展。因此,人的需要及其对需要的满足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孩子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通过提升阅读总量,发展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迈好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做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策略  《标准》指出要重视激发学生阅讀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本文对席勒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去寻求自由,是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的精髓。1793年,德国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概念,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了一整套审美
道德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其所关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来源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以现实的伦理生活为基础。《易传》是人的理性发展和彰显的产物,是人们对现实生活
具备虚拟惯性的变速风电机组可改善系统频率稳定性,但发电系统的功角暂态稳定也会因可控惯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改变。该文首先推导两端接入风电的互联两区域电网的数学模型,并
本研究利用特异引物对来源于云南的22份栽培稻及分别来源于海南、云南元江、江西东乡的3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和1份长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Wx基因中第1内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当牛顿创造了绝对坐标限定了宇宙的发生方式后,当康德划定了认识者和物自体的绝对界限后,我们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意外。自由只能在梦境之中。幸好理性没有让人类在目的论的枷锁
当前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大豆生产中,有3种栽培模式,分别是大豆大垄(130cm)密植栽培、45cm双行密植栽培和传统的“垄三”栽培,3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的年份中均有较好的产量,为验证
康德哲学中有关“休谟问题”和“范畴理论”的背景是对因果关系的确然性的怀疑,康德通过他“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因果关系的一种先验本质还原,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问题
共存与融合乃是中国宗教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宗教最为本质的历史结构取向。因此,要把握中国宗教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未来走向,要在中国宗教的事实基础上推动“现代宗教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