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台湾地区文艺领域对女性主义题材研究虽然仅仅三四十年时间,但发展速度让人惊讶,而电影领域里女性主义融入的时间则更短,在新电影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势下,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女性议题的导演和电影初现影坛,但也只是星星之火,女性仍处在整个社会的边缘位置。到了90年代,女性电影人、纪录片创作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女性影像才渐渐开始燎原。台湾女性文学作品为台湾女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创作文本,9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女性电影都改编自女性小说,女性小说在创作题材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台湾女性电影的影像语言。进入90年代,受西方女性思潮传播的影响,女权主义运动在台湾开始兴起,许多女性主义艺术家纷纷加入到这一潮流中。电影作为众多媒介领域中的一块,特别是在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被认为是女性运动的阵地,台湾女性电影被用来作为意识形态工具来纠正一些男性主导的媒体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以一种对抗的姿态独立于主流电影之外的女性影像。台湾女性影展的的创办正是在这种创作局面下诞生的,它的成立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工作者投入到为女性发声的影像创作工作中。对于台湾女性电影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绪论阐释了本选题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台湾女性电影与女性主义电影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章将改编自台湾女性小说的女性电影分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时段,分别论述在不同时期的台湾女性作家及其代表作中所展现的女性在不同现实社会时空下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变化,从中归纳出改编自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台湾女性电影作为一种图像文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意蕴上与作为语言文本的女性小说之间的互文关系。第二章先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女性主义进入台湾后对台湾女性文学及电影的影响来阐释台湾女性电影的女体符码的建立过程,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观点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说台湾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是如何从电影中被凝视的“他者”变为凝视的主体的,再从台湾女性电影题材的流变和台湾女性电影的叙事模式的转变等方面,论述台湾女性电影的形态是如何完成从情欲书写到自我表达的转变的。第三章先从台湾独立制片的女性电影中挑选出具有建构女性情欲主体意识的几部代表作,紧扣女性情欲在女性独立影像中的隐喻与直喻两个方面来探析当代台湾女性电影是如何建立起女性主体、打破男性霸权,再从当代台湾女性导演的创作实践观点、女性电影参与社会议题和影像历史的创作等方面,阐述台湾女性影人的发声与其对男性霸权的解构。结语部分立足台湾女性电影在制作环境、价值导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现状,总结台湾女性电影女性叙述视角所展现出的独特的话语特点和视野情怀,强调女性电影对于构建一个两性平等、和谐互助的社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