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走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播实践研究——以广东美术馆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近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美术馆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还不超过百年。作为一个以艺术品实物为中心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公共机构,美术馆的定位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采用传播学的视角,以广东美术馆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分析了美术馆作为艺术传播主体是如何通过传播活动实现自身和外部的联结,在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中完成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使命。  本文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简要梳理了中外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归纳了美术馆的功能及其意义,并对广东美术馆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章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和特点。第四章从物理空间、意义空间、体验空间这三方面深入解读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对城市文化、艺术作品和公众的意义所在。第五章探讨了美术馆的文化生产传播活动,分析了美术馆所采用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两种文化生产方式,并梳理了包括馆方出版物、馆方自媒体和大众媒体在内的美术馆文化传播途径。第六章在分析美术馆实现公共性的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美术馆公共文化空间的策略。
其他文献
胡政之是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还曾独立创办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新闻事业,矢志不渝。他是新闻全才,作为记者,他多次采访了国内外重大事件和
扫描时下的电视屏幕,我们会发现全国很多省市电视台不约而同地推出故事类栏目,但是其制作水平却是参差不齐,收视率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传奇故事》以省级卫视为平台,观
厨房、卫生间的墙面砖细部传统作法是,阳角处采用磨角的方式,然后对接在一起;在与门框、内窗框相交的部位,因有错台和缝隙,一般采用增加木贴脸的方法.这种作法的缺点是施工难
本文主要探讨“读图时代”与时尚类杂志视觉化发展趋势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传播者对各种视觉技术的掌握水平越来越高,受众阅读心理也随之出现视
《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也是在广州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从1827年创刊到1839年因鸦片战争被迫迁往澳门,《广州纪录报》在广州连续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救亡图存压力下一些进步力量呼吁社会变革,力图挽救国家危亡局面。
任何的社会活动都少不了传播行为的存在,任何的社会活动都是一种传播行为。作为一种有如此广泛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的行为活动,对于它的研究必然对我们的行为有着积极地影响。
在上个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新闻传播语言需要真实、准确、简洁、生动,倡导使用规范性的语言和科学性的语言。然而在现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中的新闻传播语言却是僵硬
江苏省徐州市彭城路泛亚大厦工地,人工挖孔桩已完工,准备破桩头浇筑基础承台混凝土。22岁的李某为瓦工,手艺很好,这天他下身穿一条短裤,分开双腿挥动着手中的大锤,正凿桩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