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挖卸荷速率的深部围岩能量调整与动力效应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电工程建设、战略能源的地下储备以及矿藏资源的开采等均涉及到深部岩体开挖卸荷。伴随着被开挖岩体的破碎、抛掷以及新开挖轮廓面的形成,原岩中储存的应变能将高速的调整和释放。不同开挖卸荷速率下围岩中应变能的调整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其势必会诱发不同类型的灾变破坏效应。因此,基于开挖卸荷速率的深部岩体能量调整与动力效应控制的研究,对于加深深部岩体破坏规律的认识、优化深部岩体开挖施工方案、控制工程地质灾害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针对不同开挖卸荷速率(不同卸荷方式)下深部岩体能量调整与灾变破坏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深部岩体开挖会在开挖面附近激发卸载波,卸载波向岩体深部传播过程中导致远区围岩与近区围岩相互做功,并使得开挖面附近围岩应变能出现动态地调整和重分布,且开挖卸荷速率越快(卸荷时间越小),应变能的动态波动效应越为明显。当卸荷时间较小时(钻爆法开挖,瞬态卸荷),围岩中应变能会经历一个快速减小而后回弹增大的动态调整过程;当卸荷时间增大到准静态水平时(掘进机(TBM)开挖),围岩中应变能将直接平稳的过渡到开挖后的平衡状态。不同卸荷速率下应变能的动态释放和振动能转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岩体卸荷速率越快,开挖卸荷诱发的围岩振动能越大。当卸荷速率无限大(卸荷时间为0),开挖卸荷导致的远区围岩对近区围岩做的功有50%转化为岩体的振动能,剩余50%用于促使近区围岩应变能的增加(应变能的积聚)。钻爆法开挖时,实测的爆破振动信号分离后有明显的两个激励源,对于MS1延时段,两个激励源在时程上相差5ms左右,其可近似认为地应力瞬态卸载(应变能瞬态释放)滞后于爆炸荷载的时间。TBM开挖时,应变能释放平稳缓慢,实测的岩体振动波形相对简单,近乎为单频振动,其主要是液压作用下刀盘切割岩体所致。钻爆法开挖时围岩应变能中转化为振动的部分与爆炸能量中转化为振动能量的比重大致相当,围岩中释放和转移的总应变能约为总爆炸能的1/10。深埋隧洞开挖后,围岩的塑性损伤半径与岩体力学参数密切相关,且正比于隧洞开挖半径的指数次幂,即隧洞开挖半径越大,塑性损伤区的范围也越大;开挖卸荷导致围岩应变能发生积聚现象,由表及里按低→高→低的驼峰状形态分布。不同卸荷速率下围岩应变能的积聚特性与损伤破坏程度差异明显,应变能瞬态调整产生的围岩损伤深度约为准静态调整的1.5~2倍。且围岩开挖卸荷速率越大,围岩应变能积聚峰值越小,而应变能积聚区域则越深,围岩所受扰动也相对越大。围岩开挖损伤区的深度与应变能积聚的峰值深度近似相等。随着开挖循环进尺的增大,围岩承受的扰动随之增大,岩体开挖卸荷速率、围岩损伤区范围以及应变能的积聚深度也逐渐增大,而围岩应变能积聚峰值则逐渐减小。岩体峰后脆性特征越明显,围岩损伤区范围越大,围岩应变能的积聚深度越深,应变能的积聚峰值越大。深埋大理岩不同围压下表现出明显的的脆-延-塑性转化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开挖卸荷速率下对岩爆的发生范围具有巨大影响,且随着围岩卸荷速率的增大,岩爆潜在发生的范围逐渐变大,而发生相同等级岩爆时其剧烈程度(如岩块的弹射速度)却逐渐减小。钻爆法开挖时(高速卸荷条件),围岩中应变能瞬态释放,降低了驱动岩爆发生的能量源,而表现为脆性的岩层厚度却较大,岩爆发生范围一般在2.0 m左右,岩爆潜在发生等级较高。而TBM开挖(低速卸荷条件)对围岩的扰动较小,开挖面附近用于诱发岩爆的储能较高,但脆性特征岩层较薄,岩爆的爆坑深度也较小,爆坑深度一般在1.0 m之内,且以0.5 m左右的片帮居多。此外,随着岩体脆性特征的增强,岩爆发生几率将会明显增大;而随着岩体强度的增大,岩爆的潜在发生风险则受到抑制。针对深部岩体掏槽爆破中采用的直孔掏槽、螺旋掏槽、2对孔楔形掏槽以及3对孔楔形掏槽4种掏槽方式的数值模拟表明,螺旋掏槽和2对孔楔形掏槽方式可有效的控制开挖过程中爆炸荷载和应变能瞬态释放诱发的围岩振动,两种掏槽方式对于减小围岩卸荷速率、控制围岩应变能的动态调整以及维持结构安全稳定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深埋隧洞控制爆破开挖施工时,各线装药密度下轮廓面附近均存在较强的应变能积聚效应,且随着线装药密度的增大,应变能积聚区域增长显著。在单个起伏坑下,应变能积聚区域增长相对缓慢,且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在多个起伏坑下,应变能积聚区域随着线装药密度的增大而快速增长,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适当加密炮孔、减小单孔药量可以有效的控制应变能积聚效应,并减小岩体的灾变破坏;随着开挖进尺的减小,开挖卸荷对能量释放的影响越来越小,围岩中能量的释放过程越来越平稳,且释放的速率越来越小;而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大,岩体中能量释放呈现明显的动态效应,围岩所受扰动和岩体灾变破坏的风险将逐渐增高。
其他文献
近三十年来,介孔材料因其可调控的孔径、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隙等结构特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反应、低介电材料等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制备方面,采用不同的模板剂和合成方案可以合成一系列孔结构和孔径不同的介孔材料。在表征方面,常见的用以表征多孔材料孔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小角X射线散射(SAXS)、气体吸附/脱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但提供的孔结构的信息不
新型光电器件和阻变随机存储器的研究是目前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铁电材料具有的铁电光伏与电致阻变效应的发现拓展了其物理内涵与应用领域,而其内禀的铁电极化可有效调控光伏和电致阻变效应及其耦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多种铁电薄膜及其异质结,探究了铁电薄膜多层异质结、元素掺杂和结构优化等对薄膜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铁电薄膜的光伏性能、电致阻变与铁电极化的关系,利用
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促进了材料、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从而为医学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得其在成像检测与生化分析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其独特的结构性质及表面特性,比如说多孔性和可修饰性,使得其在药物运输与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为疾病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但是,无机纳米
交通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用、最普遍,也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生着变化。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的交通技术和手段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热门核心课题,而实现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时准确的短时交通流预测,即如何有效地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和对地下空间利用加大,地下工程建设逐渐往深部岩体扩展。在采用钻爆法开挖深部岩体时,由于岩体受到高地应力的作用,使得深部岩体在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演化机理与无地应力作用下的岩体损伤演化机理发生不同。研究深埋隧洞岩石爆破破碎演化机制与钻爆优化设计,有助于深入理解深部岩体的开挖破碎过程,同时钻爆优化设计可以使得深部岩体爆破开挖顺利进行,使得钻爆法更好的应用于深部岩体工程建设。目前对
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
行程时间预测对用户提前获取交通状态,并根据交通状态提前规划,提高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度学习理论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文本理解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深度学习理论在交通领域内的推广成为了可能,为浮动车轨迹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行程时间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在解决数据缺失情况下路段行程时间估计问题的基础上,从浮动车轨迹大数据中提取交通特征,基于TensorFlow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土石坝的大力兴建,对堆石料宏观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堆石料具有离散性、破碎性、剪胀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现有设计理论和本构模型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针对堆石坝体变形的破坏机理,本文试图从堆石料颗粒在剪切过程中颗粒破碎、颗粒形状、颗粒平动、颗粒转动,以及接触本构等微观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建立堆石料宏观力学行为与微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
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同时,为缓解供需矛盾、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兴建了一批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为此,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水工隧洞结构。水工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结构形态、复杂作用机制、复杂赋存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地,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水工隧洞的抗震特性也成为关乎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阻力。因
随着我国水电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划和兴建了众多大型水电站,受高山峡谷地形的限制,电站发电厂房只能采用地下厂房形式,进而形成了大量的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同时这些大型水电站集中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地震高烈度带,一旦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势必会给这些地下洞室群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地下洞室群的抗震稳定情况与水电站正常运行和人员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