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交替时期是自宋末蒙古南下以来中国传统民族关系重构的继续。明初,蒙古虽退出了中原,但其迁汗廷于漠北,仍以“大元”的名义保持其政权的延续,终洪武一朝,迭与明王朝相对抗;而明太祖为消除来自蒙古的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威胁,对其始终采取彻底攻灭或降服的战略——尽管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侧重点。因此,洪武时期,明蒙之间始终处于战争与对峙的状态。本文以洪武时期明蒙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明太祖对蒙政策入手,分三章分别以军事、经济和政治绥抚为纲来理清这一时期明蒙关系的历史事实,并探寻其产生的前因后果。明太祖对蒙古的攻灭或降服战略首先表现在其对蒙古的军事攻伐上,明初其针对北元政权的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即肇基于此。然而洪武五年(1382年)在塞北的重大失利,表明他企图假北伐以来明军连战连捷之势以单纯军事攻伐来实现这一战略的意图失败。此后他转而采取稳扎稳打的军事策略,逐步剪除汗廷羽翼,压迫其势力范围。在此战略的打击下,蒙古汗权式微,内部逐渐陷于分裂和混乱之中。这一时期,明蒙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建立在双方战争和对立的前提下的。明太祖为困扼蒙古,配合其军事政策实现对蒙古的彻底征服,在经济上通过内迁边民、清野边塞和严控贸易等措施对其采取了封锁政策。但是,为了羁縻部分内附的蒙古人众,明政府通过官方的贸易和贡赐交流,仍然和蒙古保持着部分联系。在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之外,明太祖还尤其注重对蒙古人众的绥抚。他不仅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还给予了元朝明君贤臣应有的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他一方面不断遣使诏谕蒙古君臣百姓,以优厚的条件对其加以招抚;另一方面则以“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的姿态安抚滞留内地和降明的蒙古人众。在明太祖的大力招抚下,大批蒙古人南下附明,其绥抚之策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