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其复发率亦高,其中约三分之二是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对于脑梗死的治疗研究较多,急性期内主要是内科药物治疗。住院患者的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应用为主,经动脉局部给药报道较少。合理用药,掌握正确的用药途径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临床角度,通过对常规静脉用药组与动脉留置管治疗组的比较来探讨经动脉局部给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接受股动脉留置管给药治疗的为观察组,共计30例;接受常规静脉给药的为对照组,共计30例。观察组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为9.5±5.6247分,对照组为9.3±5.100分,两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性别、年龄、发病情况及脑梗死分型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中如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予以对症处理并统计数量。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种类及剂量相同。对照组常规静脉给予银杏叶注射液和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健侧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将导管经股动脉留置,使导管末端尽可能接近责任病灶的主供血血管,每日经股动脉导管将相同剂量的银杏叶注射液和三磷酸胞二钠缓慢推注。每次推注药物前均回抽导管,回抽通畅,见新鲜血液者给药;若不通畅或阻力大者避免推注,调整导管方向,待通畅后再给药,在2种药物给完之后应用生理盐水稀释的普通肝素封管。给药完毕,消毒后予以无菌敷贴覆盖。每次给药前要仔细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导管处皮肤有无红肿及渗出等改变。给药的同时要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如有无口干、发热等反应。第7天拔出导管前在DSA设备下观察导管尖有无移位。两组患者在进入各组时第1天、第4天、第7天,均予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同组数据计算均数x及标准差s,组间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观察组,共计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8.3±11.2岁。对照组,共计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6±9.6岁。60例患者中有糖尿病者18例(30%),高血压患者42例(70%),高脂血症患者31例(51.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15%),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22例(36.7%),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1例(18.3%),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8.3%),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2例(3.33%)。观察组30例患者,未见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切口延迟愈合、穿刺局部延迟出血、渗漏、留置导管尖移位、靶动脉闭塞、留置导管堵塞、靶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2组患者均按实验设计进行NIHSS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在留置管第1天、第4天、第7天3组数据组间进行同时点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留管第1天与第7天比较,p<0.05,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第1天与第4天比较及第4天与第7天p>0.05,统计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观察组留管第1天与第4天比较,第4天与第7天及第1天与第7天比较,p<0.05,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本文通过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动脉留置管治疗脑梗死较传统静脉用药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好,且较为安全,但仍需大样本证实。2.三磷酸胞苷二钠及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