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术后复发风险标志的构建及亚型特征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男性癌症患者中,前列腺癌的患癌率排第二,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排第一。在中国,由于老龄化现象与检测技术进步,前列腺癌发现率逐年提高。临床上通常基于病理学家对于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活检样本的病理诊断,来推荐患者进行主动监测或者手术切除。其中,约20%-40%肿瘤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十年内发生了生化复发。目前常用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gleason打分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但该打分容易受到取样位置或病理学家主观因素问题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其他临床指标,如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肿瘤分期等,对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风险判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高。因此,准确评估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生存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样本内基因表达值的相对大小关系(relative expression orderings,REOs)对实验批次效应及影响临床样本质量的因素具有鲁棒性。基于REOs,本研究从56名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中构建能辅助判断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基因对标志。首先,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在gleason>=8和gleason<=6的两组样本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由这些基因全组合作为前列腺癌复发相关的候选基因对。接着,基于训练集中患者的生化复发(biochemical recurrence,BCR)时间,根据前向序列搜索算法筛选出C-index值最高的基因对组合作为最终的复发风险基因对标志,并在多组独立数据集中进行验证。采用功能富集分析、细胞增殖能力分析、免疫浸润分析以及多维组学分析等进一步比较高、低复发风险组间的亚型特征差异。结果:本研究从训练集中开发了一个由14个基因对(14-GPS)组成的复发风险分级标志。当超过7对基因支持患者处于高复发风险时,患者被归为高复发风险组;否则患者被归为低复发风险组。该标志在888个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六组独立数据集样本中得到验证,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复发风险组患者的BCR时间显著短于低复发风险组患者。转录组分析表明,由14-GPS重新定义的高、低复发风险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于按gleason分级定义的高、低复发风险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并且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能富集到更多的与肿瘤增殖相关的通路。表观组学及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由14-GPS重新定义的高、低复发风险组之间的差异低甲基化基因与差异高表达基因显著交叠。蛋白质互作分析表明,在组学上发生变化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通过调节网络中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hub基因的表达影响前列腺癌的术后复发。细胞增殖能力分析发现,高复发风险组样本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低复发风险组。肿瘤细胞免疫浸润分析发现,相对于重新定义的低复发风险组,高复发风险组的记忆B细胞、调节性T细胞、活化NK细胞、初始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程度加深。其中,记忆B细胞、调节T细胞浸润程度加深均被报道与细胞癌变程度加深相关。14-GPS与gleason打分结合所区分开的三大复发风险组之间存在着比二分类方法更为显著的生化复发时间差异。结论:本研究基于样本内基因的REOs算法,开发了一个14对基因对组成的定性标志,用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对经14-GPS划分的不同复发风险组的组学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前列腺癌的术后复发机制。将14-GPS和gleason打分结合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复发风险,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判别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并阐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内碘含量与细胞外碘刺激下ING4基因表达情况;探讨碘、甲状腺乳头状癌、ING4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1.基于ICP-MS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内碘含量,比较分析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碘含量的差异。2.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中ING4 mRNA(RT-qPCR)和蛋白(Western-Blot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地区都在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新途径,目的是更好地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加快地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土地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实施现有村级工业园区的改造与升级工作,该工作成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此做了深入分析,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探讨了该地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现状、困境和具体策略,以
纳米酶与天然酶相比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制备简单、易修饰等优点。同时,其可以利用肿瘤微环境如弱酸性和较高的H2O2含量等特点,特异性地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别和杀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葡萄糖氧化酶可以与细胞内的葡萄糖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和葡萄糖酸,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然而其催化过程依赖于氧气,在低氧的肿瘤环境中其催化活性大大降低,无法实现高效抗肿瘤。而类过氧化氢纳米酶可以将肿瘤微环境中的过氧化氢转变为氧气
目的:褪黑素可发挥抗肿瘤作用及增强肿瘤免疫功能。本研究以TNF-α为靶点,运用Western blot、ELISA、Real Time PCR、siRNA转染、CCK-8检测等技术方法探究褪黑素对胃癌细胞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丰富褪黑素抗胃癌机制的理论依据,阐明褪黑素对胃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胃癌的预防与治疗寻找新的突破口。方法:1.构建小鼠荷胃癌移植瘤模型。雄性615小鼠
目的:1.敲减大肠癌耐药细胞中的Flotillins蛋白,观察下调Flotillins对大肠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明确下调Flotillins蛋白的表达是否具有逆转大肠癌细胞耐药性的作用。2.观察大肠癌耐药细胞敲减Flotillins蛋白后,FAK(Focal adhesion kinase,黏着斑激酶)活性及表达量的变化,明确敲减Flotillins是否具有下调FAK的作用,探讨Flotillin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展趋势亟待扭转,本文考察了近视与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并验证了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教师监督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身体姿态异常显著增加近视的发生率,增加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都分别有助于降低因姿态异常引发的近视。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的调节作用呈现"互补"特点,其作用机制具有较为明显的预防作用,应尽可能在青少年早期学段采用上述干预方式,有效降低因身体姿
研究目的:课题组前期收集大量肝癌和胰腺癌临床样本并且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TCP1蛋白在两种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课题组后续通过体内和体外表型实验发现,TCP1能够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于TCP1如何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尚未清楚。本论文则从蛋白质稳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TCP1调控增殖相关基因c-Myc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慢病毒感染PANC-1、Bx PC-
目的:分析糖酵解相关基因PFKFB3、PKLR、HK3、LDHB、LDHC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组织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作为NSCLC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105位NSCLC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非癌组织样本,采用q MSP(quantitative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目的:探讨白介素38(Interleukin-38,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食管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情况,并选其癌旁组织作为对照。HE染色下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不同临床阶段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分析HPV感染和宫颈癌进展关系。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RT-PCR检查自噬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分析自噬相关蛋白和宫颈癌进展的关系,以及HPV感染类型、程度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宫颈癌患者685例、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