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宫廷一直都是重要的舞台,宫廷戏剧也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史现象,它既与整体的中国古代戏剧血脉相通,又风貌自持,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对于宫廷戏剧的研究是随着二十世纪戏剧史学的发展深化而逐步展开的,但基本上集中在清代的宫廷演剧研究方面,对其他朝代的宫廷演剧则少有涉及。本文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保存的明代宫廷无名艺人创作的宫廷杂剧为研究对象,藉以全面系统地研究明代的宫廷演剧情况。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宫廷杂剧的剧目考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戏曲总集,共保存了元明两代的杂剧242种,分为刻本和抄本两大系统,刻本基本上都是元明文人创作的作品,大致都能确定作者。抄本中则保存了大量的明代无名氏的作品。这一章就是从全部作品中考证出明代的无名氏宫廷杂剧,共73种。
第二章,宫廷杂剧的内容。宫廷杂剧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历史故事剧、神仙道化剧和宫廷庆赏剧三大类,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历史故事剧,共48部,涵盖了春秋直至明代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个系统分明、指向集中的系列工程。神仙道化剧就是以神仙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包括度脱剧和降魔剧两大类,集中体现了明代崇信道教和“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宫廷庆赏剧就是为宫廷祝寿贺节所作的杂剧,都是由教坊编演的,其仪式性、针对性极强,在题材选择和情感表现上多为歌功颂德和表现喜庆吉祥的欢乐气氛,大都没有什么戏剧性冲突,而突出的是场面的热闹和喜庆。
第三章,宫廷杂剧的剧本体制。包括曲牌曲调的使用、宾白艺术、科诨艺术、上下场的处理和末折的处理等剧本体制上的主要问题。一般认为,明代宫廷杂剧继承元杂剧的传统,在剧本体制上完全符合元杂剧的规范,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在曲牌曲调的使用、上下场的处理和末折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了宫廷杂剧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
第四章,宫廷杂剧的演出体制。包括穿关服饰、砌末道具和场面的处理。穿关就是戏剧人物的服饰和化妆等,明宫廷杂剧的“穿关”是戏曲史上最早也是最全面系统的戏剧服饰史料,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分类详尽,具有类型性、程式性、符号性、舞台性等特点,对后世戏剧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砌末是戏剧演出的道具,宫廷杂剧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砌末辉煌,且在砌末的运用上力求丰富奇异,追求奢华,也更注重真实的戏剧效果,以显示皇家气派。在场面的处理上,宫廷杂剧创作的出发点就是为贵族主子的各种筵宴活动服务,强化舞台性、观赏性,注重剧目的可搬演性,追求观众认可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所以排场一般都非常热闹,人物众多,场面庞大,气势恢宏,场上气氛活跃。
第五章,宫廷杂剧的总体特征与价值评估。第一节为宫廷杂剧的总体特征。研究明代宫廷杂剧,会感到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机灵动的艺术个性,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宫廷杂剧追求形式上的整饬和规范,虽然成就不高,但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即程式性、舞台性、宫廷化。第二节为宫廷杂剧特征的成因分析,主要探讨了明代宫廷杂剧产生的社会政治原因、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演出机构及演员的地位、以及明代的宗教政策思想对宫廷杂剧特征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为宫廷杂剧的价值评估。客观地说,宫廷杂剧成就确实不高,内容上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作品深层体现出来的对华夏大一统政权的歌颂以及流露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却可与汉唐盛世的文学相媲美。在剧本体制和演出体制上,其对杂剧创作规范性的贡献很大。在演出形式上,热闹的排场,辉煌的砌末,舞台性和娱乐性,都直接影响了清代宫廷大戏的创作和演出。总的来看,明代宫廷杂剧既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又对其有所创新,虽然成就不高,但却统治了明初近百年的剧坛,这一现象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有其不可替代的认识作用和艺术价值,更适合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