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耐药性癫痫(drug resistant epilepsy,DRE)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检测DRE患者外周血铁调节转运体-1(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1,IREGl)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的表达来探讨DRE的发病机制,并检测在不同临床特点中此2项指标的表达水平。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确诊的175例癫痫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根据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制定的DRE核心定义,分为耐药组(102例)和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控制良好组(73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因分类、抑郁程度、颞叶起源、脑炎病史、脑电图与头颅影像学异常、初次用药后疗效等指标间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E患者发生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依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从上述病例中筛选出无病灶的DRE患者40例(无病灶耐药组)和AEDs控制良好癫痫患者40例(无病灶良好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在预测无病灶的DRE患者发生耐药的价值。抽取32例DRE患者,30例AEDs控制良好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34例健康者的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者外周血IREGl mRNA、Cp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癫痫患者在不同发作频率、发作类型、EEG异常、抑郁程度、初次用药后疗效、用药方式中此2项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1)DRE患者与AEDs控制良好患者在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因分类、脑电图改变、影像学异常及抑郁评定、是否有脑炎病史、初次用药后疗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152,95%CI 1.020~1.302,P=0.023)、发作频率≥4次/月(OR=38.459,95%CI 7.304~202.498,P<0.001)和初次用药后疗效(OR=22.880,95%CI 8.016~65.304,P<0.001)是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2)无病灶的DRE患者与AEDs控制良好患者在病程、发作频率、脑电图、抑郁评定及初次用药后疗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频率≥4次/月(OR=17.176,95%CI 3.523~83.738,P<0.001)是无病灶的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IREGl基因和Cp基因相对表达量方面,DRE组(1.326±0.102,1.735±0.189)显著高于AEDs控制良好组(1.001±0.051,1.014±0.211),(P=0.001,P=0.002);而AEDs控制良好组又显著高于正常组(0.643±0.012,0.546±0.053),(P=0.001,P=0.014)。(4)在IREGl蛋白和Cp蛋白相对表达量方面,DRE组(2.092±0.020,1.952±0.035)显著高于AEDs控制良好组(1.779±0.084,1.767±0.041),(P=0.02,P=0.01);而AEDs控制良好组又显著高于正常组(1.399±0.083,1.530±0.005),(P=0.012,P=0.005)。(5)IREGl基因和Cp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45,P=0.001)。(6)不同用药方式癫痫患者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其中2种和3种用药方式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1种用药方式,3种用药方式高于2种用药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P=0.013,P=0.001;P=0.001,P=0.011)。(7)不同发作频率、发作类型、EEG异常、抑郁程度、初次用药后疗效癫痫患者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程长、发作频率高和初次用药后疗效差的癫痫患者,可能易发展为DRE,临床上遇到该类患者应早期干预,减少耐药性的发生。(2)IREGl基因和Cp基因及其蛋白在DR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DRE的发生与发展,有望成为DRE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3)IREGl基因和Cp基因是DRE患者联合用药的耐药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