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移动动词意义的认知研究——“Climb”例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义研究中,相对名词和介词而言,动词意义的系统性研究较为薄弱。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词意义不稳定性造成的。英语中的移动动词意义不稳定性的特征也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移动动词的意义对于其所在的语言语境非常敏感,施动者和动作场所其中一项发生改变时,移动动词的意义即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集中于对动词词义进行“语义成分分析”,难以给动词意义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解释。随后发展的形式主义语义学派,也对动词意义采取分解法,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为一个动词规定若干不同的基本语义元素,语义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导致动词的意义变化。关于语义元素本身,形式主义语义学没有作具体的说明和深入的解释,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动词意义变化的问题。鉴于动词意义研究的不足,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从概念意义的角度,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探讨英语移动动词的意义及其变化,主要做法和观点如下: 1.英语移动动词的意义在概念层面上表现为空间领域的“移动过程”,此“移动过程”的参加者,即“事物”和“地点”,彼此之间会发生某种特定的移动动态联系。一般情况下,发生移动动作的“事物”,可以充当“射体”,相比之下呈现相对静态的“地点”,则充当“界标”的角色。“射体”以“界标”为参照点进行移动。 2.一个英语移动动词的意义本身可以构成一个具有图式概念的“原型语义范畴”。该范畴的义项成员享有不同的地位,某个义项成员较为典型地代表该动词的意义,位于范畴内的原型中心,成为典型义项。可以表征为一个具有“原型属性”和“原型图式”的合成概念。从此原型中心出发,该“语义范畴”可以利用三种认知机制向非典型成员概念化拓展,分别为:“原型属性拓展”、“原型图式拓展”和“概念隐喻拓展”,三者可以单独亦可联合发挥作用。 3.以“climb”为例,具体分析英语移动动词意义构成的“原型语义范畴”的结构和范畴拓展过程。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climb”一词的不同意义的典型性程度进行初步分析,然后论证“climb”语义范畴内部具有典型性的成员,即典型义项“prototype-CLIMB”。与此同时,我们将该典型义项概念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原型属性”和“原型图式”的合成原型。“原型属性”包括“肢体运用”,“方向朝上”和“费力方式”;“原型图式”为“在空间领域里,移动事物以移动地点为参照物的从下往上的移动过程”。 4.经过概念化拓展,产生了非典型义项“ascending-CLIMB”和“laborious-CLIMB”,其意义分别为“上升”和“费力移动”。“laborious-CLIMB”又具有两个语义变体,即“CLIMB(down)”和“CLIMB(in-out)”,分别表示“垂直费力移动”和“水平费力移动”。典型义项、非典型义项和语义变体之间的概念属性或概念图式差别,导致了移动动词“climb”的意义变化。 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法和概念隐喻理论背景下,把英语移动动词概念化综合分析与“climb”语义范畴的举例论述相结合,我们发现:一方面,一个英语移动动词的意义可以构成一个具有图式的“原型语义范畴”。另一方面,运用概念属性和图式比较,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英语移动动词的意义变化。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研究以法庭询问中的预设为对象,在揭示法庭中问和答各自特征的同时,集中探讨了律师如何运用预设这一语言策略进行意义操纵以及证人如何破解预设陷阱,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
期刊
威拉·凯瑟和萧红均为二十世纪上半期文学史上不能绕过的重要作家。她们最重要的作品都是描绘某个酷似家乡小城的乡土小说,但是其中对人性和精神的刻画却不拘泥于特定时代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