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组分上的界面作用和存活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每年约产生1010t–1011t畜禽粪便,而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若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作为粪肥或土壤改良剂施入到农田,会导致土壤生物污染,进而引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感染及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因其感染剂量低(10个活细胞),并发症严重(溶血性尿毒症),而备受关注。该病原菌主要通过畜禽粪便进入土壤环境,可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易感染环境中的动物;而感染的动物又会重新产生并释放病原菌,周而复始,导致恶性循环。此外,土壤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可发生迁移,不仅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污染土壤中种植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近30年来,全球共暴发上百次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事件。其中,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或老人备受威胁,感染病原菌后的死亡率可高达15%。因此,本文以大肠杆菌O157:H7和多种土壤组分(不同类型土壤、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粘土矿物)为材料,采用土壤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土壤基本性质的表征,等温平衡粘附,细胞平板计数,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法等;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探究大肠杆菌O157:H7与土壤组分的界面互作和存活机制,以阻控由病原菌引起的土壤生物污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大肠杆菌O157:H7粘附行为的相关性及贡献程度。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大肠杆菌O157:H7的平衡分配系数(Kd)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土壤pH、电导率、粘粒含量、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CEC)和Kd无显著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发现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共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的粘附行为(P<0.05)。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手段,得到Kd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方程:Kd=-1.306×OM+0.536×CC+51.036(P<0.01),表明有机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病原菌粘附的贡献率为66.95%,显著高于粘粒(33.05%)。因此,土壤有机质和粘粒等固相性质调控大肠杆菌O157:H7的粘附行为,最终影响病原菌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2)探明了土壤类型(红壤/棕壤),颗粒大小(砂粒、粉粒和粘粒),氧(氢氧)化铁/铝,有机质对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环境中存活的影响机制。大肠杆菌O157:H7接种于棕壤颗粒中,3d内,病原菌的数量上升0.6 log10CFU/g–1.4 log10 CFU/g(除去有机质粘粒外)。而红壤颗粒中的大肠杆菌O157:H7数量快速下降,直到检测下线;初始6h的失活速率最高,病原菌的数量下降0.52log10 CFU/g–0.97 log10 CFU/g。去除氧(氢氧)化铁/铝后,红壤颗粒的杀菌性能降低,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能力显著提高。对两种土壤而言,大肠杆菌O157:H7均在含有机质粘粒中的存活能力最强。相比于砂粒和粉粒,粘粒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吸附能力更强,对病原菌的乙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更显著(pta上调6.1倍–9.3倍,ackA下调63.5%–91.7%)。pta上调和ackA下调会促进胞内乙酰磷酸的累积,加速细菌从游离态向生物被膜形态的转变。此外,粘粒更有助于大肠杆菌O157:H7保持生理活性。8d后,粘粒中病原菌的腺苷-5′-三磷酸(ATP)的含量(0.36×10-18 mol ATP/CFU–0.39×10-18 mol ATP/CFU)显著高于砂粒和粉粒中的病原菌ATP含量(0.13×10-18 mol ATP/CFU–0.21×10-18 mol ATP/CFU)。砂粒和粉粒去除有机质后,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理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且病原菌的存活时间显著提高,表明有机质的作用不是提供养分。而有机质的去除,会提高土壤颗粒对病原菌的吸附能力。因此,我们推测难溶性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遮蔽土壤颗粒的粘附位点,影响细菌-土壤颗粒的界面作用,阻碍细菌粘附表型的转变,最终影响病原菌的存活。上述结果表明,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颗粒表面的粘附及其相关代谢途径是存活优势,帮助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存活。(3)明确了典型土壤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和针铁矿)对大肠杆菌O157:H7生长,生物被膜形成和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带负电的蒙脱石促进大肠杆菌O157:H7的生长,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边面带正电的高岭石有利于病原菌的粘附,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带正电的针铁矿显著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针铁矿能有效粘附并杀灭大肠杆菌O157:H7,而高岭石和蒙脱石均不影响病原菌的活性。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了大肠杆菌O157:H7和矿物多样的结合方式,蒙脱石疏散的分布在病原菌周围,未发生有效粘附,高岭石主要通过边面和病原菌发生粘附,而针铁矿紧密粘附在病原菌表面,形成矿物包被体。和空白对照相比(17.05±2.41nN),蒙脱石中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的粘性显著降低(10.38±1.29nN)(P<0.05),高岭石略为促进生物被膜的粘性(19.85±3.34nN),但不显著(P>0.05)。而针铁矿诱导形成高粘性的生物被膜(29.00±4.84nN),并且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形貌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变小、粗糙度增加且不规则。基因结果进一步证实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蒙脱石促进病原菌中编码鞭毛蛋白的基因-fliC的表达,增加细菌的游动性;下调编码菌毛蛋白的基因-csgA,阻碍细菌的不可逆粘附(生物被膜形成的初始阶段);下调荚膜异多糖(EPS重要组分)组分基因-wcaM,降低生物被膜的粘性,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高岭石体系中,病原菌的fliC下调,而csgA上调,利于细菌在界面上的不可逆粘附;wcaM上调,会提高生物被膜的粘性,有利于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pta上调和ackA下调,导致乙酰磷酸的积聚,进一步促进菌毛和荚膜异多糖的分泌,加速生物被膜的成熟。针铁矿不仅促进荚膜异多糖的调控基因(rcsA,rcsB和rcsC)和wcaM的表达,而且诱导病原菌群体密度感应信号分子(Autoinducer-2)的调控基因-luxS的表达,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矿物的存在,会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量显著低于纯菌体系,但毒性基因的表达(stxA-1和stxA-2)出现上调趋势。生物被膜形成后期,针铁矿和高岭石体系中病原菌的生物被膜量显著高于空白,而stxA-1和stxA-2的表达低于空白。因此,我们推测生物被膜形成和毒性表达可能是两个互相排斥的过程。粘土矿物的理化性质(电化学特性和形貌)是关键,决定矿物-病原菌的界面作用(结合方式和粘附强度),最终影响病原菌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
其他文献
总体论述阿尔瓦&#183;阿尔托建筑作品材质的突出风格,木材作为北欧地区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同时运用本民族盛产的铜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建筑,表达出阿尔托对于建筑独特
本文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领域的评价,谈了德国职业教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体会,以引起我国职业院校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作为借鉴。
为一类不确定时滞采样系统提出了基于观测器的非脆弱H∞控制问题。针对不确定性均存在于被控对象、控制器和观测器的情形,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得到了非脆弱H∞控制器和观测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与设计方法。最后,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迈出人生道路第一步的关键。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笔者就开展幼儿挫折教育的三个途径进行具体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这种保护形式有属地化保护、异地型保护、创新性保护、整体型保护。作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办地、"世界非遗之都",成都高度重视
布鲁氏菌病是能够危害多种动物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在,主要以血清学检测方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183;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已经成为中国流行比较严重的猪病之一,特别是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PRRSV,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PRRSV流行毒株仍以美洲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