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酸洗过程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钢在热轧退火后,表面会形成成分复杂、结构致密的氧化层与分布不均匀的贫铬层,在后续的冷轧、电镀、着色等工艺处理前必须将其完全去除。硫酸预酸洗配合HNO3-HF酸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不锈钢酸洗工艺。其中,HNO3-HF酸洗段承担了去除氧化层、贫铬层与钝化基体的多重酸洗功能,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贫铬层去除不完全、局部腐蚀严重等问题。此外,HNO3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NOx与亚硝酸盐污染,极大地增加了不锈钢企业的环保压力。因此,亟待开展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绿色酸洗新工艺研究。本论文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304奥氏体不锈钢和430铁素体不锈钢为对象,首先考察了两种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在明确其氧化层与贫铬层组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热轧不锈钢板的绿色分步酸洗新工艺。在此基础上针对热轧不锈钢板在酸洗过程中涉及的加速腐蚀、腐蚀产物膜转变、局部腐蚀控制及钝化等主要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阐明了酸洗体系中H+、卤素离子与氧化剂对不锈钢腐蚀及钝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并确定了不锈钢的预酸洗体系和终酸洗体系。在本论文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1)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表面的氧化层均由Fe2O3为主的富铁外氧化层,尖晶石相及铁铬复合氧化物(FeFe2-xCrxO4),和以Cr2O3为主的富铬内氧化层组成。贫铬层分布在氧化前沿/基体1.5~3 μm范围内,其分布形状与氧化前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Si的优先氧化可缓解贫铬层的“贫铬”程度。(2)430不锈钢在氧化过程中,氧化前沿均匀向内部基体生长,氧化层、贫铬层分布比较均匀;304不锈钢在氧化过程中,会形成多个氧化结节,结节内部内富铬相氧化层与富Ni尖晶石相交错分布,贫铬层分布不均匀。304奥氏体不锈钢的酸洗难度大于430铁素体不锈钢。(3)基于不锈钢在不同酸洗体系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征,开发了不锈钢的绿色分步酸洗新工艺,并设计了不同类型不锈钢的预酸洗和终酸洗体系。预酸洗阶段实现氧化层与贫铬层的完全去除,终酸洗阶段实现基体钝化并提高耐蚀性。新工艺可以彻底避免不锈钢酸洗过程中的NOx排放和亚硝酸盐污染问题。(4)贫铬层的腐蚀电位位于活性溶解区,而基体金属的腐蚀电位位于钝化区,因此在酸洗过程中,贫铬层可快速溶解,从而使氧化层剥离脱落。此外,溶液中H+参与电极反应,产生的H2也对氧化层起到剥离作用。(5)H+、卤素离子与氧化剂的协同作用决定了不锈钢在酸洗溶液中的开路电位。根据不锈钢在相应酸溶液中的腐蚀极化行为特征,调节不锈钢的开路电位,可使不锈钢达到加速溶解、抛光和钝化等不同的状态。(6)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性金属离子(Fe3+、Cu2+和Hg2+等)时,这些离子与溶液中的H2O和O2等氧化剂一样,起到去极化作用而促进点蚀的发生。腐蚀介质的流速对不锈钢的点蚀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静止的溶液中易产生点蚀,而在流动的溶液中,则不易产生点蚀。当该区域铬含量降低到钝化所需的极限(12.5 wt%)以下时,在与腐蚀介质接触后,贫铬区受到腐蚀,在腐蚀溶液中形成“碳化铬(阴极区)-贫铬区(阳极)”电池,造成晶间腐蚀。(7)H2O2与羟基自由基(·OH)的强氧化作用,促使不锈钢在H2SO4-H2O2溶液中实现活化-钝化转变。不锈钢表面形成了一层由氧化物(Cr2O3,Fe2O3)、氢氧化物,如Cr(OH)3,FeOOH,以及部分硫酸盐构成多孔钝化膜。该钝化膜为n形半导体膜,稳定膜厚约为3.4±0.2 nm,根据PDM计算可得,钝化膜中的施主密度约为1.6~24×10-21 cm-3,电场强度为75367 V·cm-1,点缺陷扩散系数为8.034×10-16 cm2/s
其他文献
近年来,稀土在耐热钢中良好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但稀土耐热钢的连铸生产仍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工艺顺行和铸坯质量。由于添加稀土后钢液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在使用传统硅酸盐系保护渣进行连铸生产的过程中,结晶器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渣金界面反应,导致保护渣的成分明显变化,性能不断恶化,无法满足多炉连浇的工艺与质量要求。研究开发适用于稀土耐热钢连铸的新型保护渣势在必行。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
连铸过程中,源起于结晶器内的铸坯表面缺陷严重影响了连铸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结晶器内是一个包含流动、传热、化学反应以及相变等行为的复杂耦合体系,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本文通过结晶器内多相流动、传热与凝固全流程模型的开发为研究结晶器内的动态耦合行为提供了重要手段,该模型基于实际连铸工艺条件,描述了自开浇至稳定浇铸阶段结晶器内弯月面与渣膜的形成以及传热与凝固的连续演变特征,并进一
近年来,随着先进轧机和高效轧制技术的问世,轧制生产线向着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作为轧钢核心装备的轧辊的使用工况变得更为苛刻。轧辊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轧机的生产效率、轧材的表面质量和轧制的成本,因此,对轧辊材质和生产制备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轧辊及冶金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单一材质合金轧辊难以同时满足轧制过程对其耐磨性和强韧性的双重要求,而双金属复合轧辊,由于其辊芯和工作层(复合层)
电工钢主要用作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转化设备的导磁铁芯,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功能材料,是衡量一个国家特殊钢制备水平的标志之一。“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对电工钢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薄带连铸工艺亚快速凝固和近终成形特点在电工钢组织、织构和抑制剂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围绕薄带连铸制备高品质电工钢的关键工艺和机理,系统研究了薄带连铸电工钢化
自21世纪初以来,国内钢厂陆续新建包括在建多座大方坯连铸机,相对于传统的中小方坯,大方坯的质量问题更集中体现在铸坯内部质量上。连铸坯的轻压下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心疏松及中心偏析等铸坯内在质量缺陷。所以,为了提高铸坯内在质量而采用的轻压下技术的使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轻压下相关的技术有铸坯凝固模型研究、高温铸坯应变模型研究、铸坯偏析模型研究、轻压下制度研究等。针对本钢炼钢厂的轻压下大方坯连铸,建立了凝固
连铸凝固过程中,因热溶质浮力、晶粒沉淀、坯壳变形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枝晶前沿析出的溶质元素随液相流动最终造成铸坯宏观偏析。由于高温连铸过程的复杂性及当前检测条件的限制,传统铸锭凝固实验和连铸试验未能深入了解连铸凝固两相区液相流动与溶质传输行为,而普遍采用的连续介质数学模型无法充分考虑多因素条件下溶质偏析分布特征。此外,对铸坯宏观偏析形成机理尚不清晰且存在不同观点,对机械压下和电磁搅拌等外场作用下中心
钒、钛和铬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在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赋存量较大。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储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该矿的综合研究利用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为基础原料,在制备出合格的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球团的基础上,研究了球团的抗压强度、还原膨胀和还原性、还原表观动力学以及软熔滴落特性和机理等方面的内容,考察了 TiO2、Cr2O3、B2O3和CaO等有价组元对高炉用球团冶金性
攀西红格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35.45亿t,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除含有铁、钒、钛之外,还伴生有较高含量的铬资源,Cr2O3储量达900万t,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现有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工艺中,高炉-转炉流程存在有价组元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等问题,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具有能耗高、效率低、钛渣活性差等一系列缺点,未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黄金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金融属性。我国是世界第一黄金生产与消费大国,黄金增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多年开采,高品位金矿逐渐枯竭,低品位难处理金矿已经成为我国黄金生产的主要资源。其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具有储量大、处理难等资源特点及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和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的研究。通过本
随着连铸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连铸坯质量不断提高,在实际生产中,连铸坯表面与皮下缺陷仍然是制约成品质量、成材率及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缺陷与连铸结晶器内弯月面的形状及其初始凝固行为密切相关。弯月面形状决定于渣钢界面张力,渣钢界面张力决定于渣钢两相成分与温度。结晶器具有强大的冷却能力,在弯月面上必然存在一个跨越固液相线温度的连续温度梯度,这个温度梯度的存在将对弯月面形状和钢水的溢流行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