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病例临床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就北方地区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有发热的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寻找病因、进行相关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0月~2018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病房进行化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粒缺伴随发热的病例,通过收集相关病例的临床特征,对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结果:研究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病房规律接受化疗的患者共有722例次,出现粒缺356例次,粒缺发生率为49.3%;粒缺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者共137例次,发生率为38.5%,死亡病例3例次,病死率2.2%。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出现发热的发生率以AML最高,为73.7%。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粒缺发热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粒缺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缺持续时间>7天、患者年龄<1岁或≥10岁是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出现发热的危险因素。对感染部位的研究发现,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共计67例次(61.4%),消化道感染(15例次,13.8%)、上呼吸道感染(10例次,9.1%)亦可见。93.5%的患者在进入粒缺期后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60.7%(216例次)使用了G-CSF。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伴发热多与感染有关,发生率较高,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粒缺持续时间>7天、患者年龄<1岁或≥10岁是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出现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不高,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选用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疗效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语言生活之中。随着人们对隐喻理解的不断深入,隐喻的研究范围也从修辞领域扩大到了认知领域。隐喻已经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同
目的通过对大鼠行眶下神经结扎术构建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注射缝隙连接蛋白1(Pannexin-1,Panx 1)特异性si RNA阻断三叉神经节中Panx 1的表达,采用Von Frey hairs测痛法,Weste
布莱恩·埃文斯(Brian Llewellyn Evans)是加拿大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也是发展加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涉及中国历史、经济、文化、政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近年来研究最透彻且预后最好的一类白血病,它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3亚型。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而产生的
黄曲霉是一种腐生的土壤真菌,能够污染收获前和收获后的作物。同时,它也是一种机会病原菌,能够侵染人和动物引发曲霉病。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
目前生物材料领域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钛合金(TC4)以其良好的机械综合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植入物,但钛合金的机械加工性能较差,想要获得高的表面质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可以引起儿童急性脑病,导致神经系统症状,但尚未阐明其确切的致病机制。TLR4和核仁素两种受体都可以介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中枢神经元。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这两种受体在RSV感染中枢神经元中可能的协同作用,为今后临床治疗以及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用TLR4与C23过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激光共聚焦和免疫共沉淀检测它们的共定位和相互作用情况;然后,以TLR4和C
骨组织工程是治疗硬骨缺损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需要制造出与缺损部位匹配的可降解人工骨支架模型,并植入人体的骨缺损部位。人工骨支架在体内降解的同时,人体生长新的骨组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EUS-FNA)不同病理方法对胰腺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诊断为胰腺实性肿块,并于中国医科
细菌感染已成为公共卫生中最严重的风险之一,特别是细菌感染使常规抗生素抗菌效率降低。因此,开发新一代的抗菌剂或者引入新的抗菌模式成为这个领域的迫切需要。近几十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