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也进入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阶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至今部分地区仍依赖于农业发展,致使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现代化,未能实现全方位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2003年国家确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至今十余年,成效显著。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显著,承载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有机联系走向有序、和谐;城市群组在演化过程中趋于优化重组的现象和趋势频繁且显著。如此显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近年来,受到全球化的有力驱动,空间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与重塑。立足于此,本文在特定背景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在于,首先,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所形成的理论基础未必适用于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旨在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的城市群组研究理论体系;其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层出不穷,区域发展要素形成大幅转轨,人地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失调状况,本文对东北地区进行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试图寻求相对合理的未来区域发展策略及模式,以破解新时期要素张力下人地关系失调状况;再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动态的区域空间重构研究比静态空间结构状态和属性研究更加紧迫且有意义,本文在传统与新型空间结构理论相结合的视阈下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构建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东北地区提升空间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可能。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城市群组识别与评判原则,探求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关键作用机理,形成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的理论框架。总结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一般规律和概念性图景,形成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城市群组空间格局走向及动力机制的科学判断,探索城市群组承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并预判可能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选择依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论文研究的理论实践意义和重点。根据文章研究框架确定研究方法,最后介绍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理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传统空间结构理论更多的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范式,新时期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现代化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机制有其特有的新逻辑。因此第二章中首先构建起文章研究的理论框架,特别融合了世界体系理论、空间惯性理论等新的空间组织理论;随后总结城市群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并建立城市群空间识别标准。第三章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与过程。首先对本文研究范围东北地区进行概述,突出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问题;其次,根据第二章的城市群演化过程理论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演进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整合发展状态和城市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演进的正负向效应,为后文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提供基础。第四章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及其空间图景。本章通过把握区域空间扩展方向、计算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预测城市首位联系强度及方向、划分等时交通圈,将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趋势归纳为一群分化,二组融合,四个地方性城市组群孕育成形,蒙东地区链接成为城市密集区。第五章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机制。综合第三章和第四章,确定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三组动力。其中外部动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牵引力,内部动力是自发的区域创新推动力,耦合动力是区域间的协同力。此外,城市群组空间重构需要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模式,如牵引空间模式、城市经济区模式、流域经济区模式等。第六章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城镇化效应。本章评估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单项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应用生态系统单元服务价值表测算吉林中部城市组群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通过曲线拟合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因应关系;揭示了城市群域快速城镇化的突出性消极影响。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对文章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