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及功能层组成,在雌、孕激素等固醇类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胚胎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化,为妊娠的建立及维持提供支撑。适宜的子宫内膜厚度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是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的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发育全能性等特点。由于其分化方面的多能性,它被科学家们及众多医学领域专家寄予了厚望。被认为或将可以在再生医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先天性、疾病性、人工刮宫等原因,导致子宫内膜始终较薄,许多女性患者无法正常进行生育。这种现象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极为常见。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理论上可定向分化为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基于这一设想,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模拟体内环境使其向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目前有学者将成体干细胞试图诱导成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也有学者通过重建损伤小鼠子宫内膜行胚胎干细胞移植,进行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在损伤或薄型子宫内膜治疗、修复方面的探讨。于此同时,我中心的实验团队在近几年里,也在人胚胎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中进行过摸索。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人胚胎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方案的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些通路因子对高效诱导分化所起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的了解不同位点诱导前后的样本DNA变化情况,并通过数据库找出相关突变基因的功能。目前,鲜见关于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诱导过程中遗传学稳定性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SNP芯片扫描检测的方法,分析hESC系在诱导分化为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前后基因遗传特征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探索出更为成熟安全的诱导分化方案,为今后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体外通过拟胚体途径将hESCs定向分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光镜观察子宫内膜样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子宫内膜样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角蛋白。2.提取内膜样细胞的基因组DNA,按胚胎干细胞系来源分为早期、晚期代数不同的组别通过cytoSNP芯片检测诱导分化前后的不同代次细胞遗传变化。结果:本实验共进行四组hESCs诱导分化前后的实验数据对比,共六个样本。四组样本分别进行质量检测后进行芯片结果的两两互相比较。组1和组2的早期代数hESCs进行诱导分化后突变SNP位点达2300个,组3晚期代数的hESCs进行诱导分化后突变SNP位点达3770个,组4动态观察了早期传代至晚期的诱导分化后的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其上的突变SNP位点达到6956个。结论:1.应用拟胚体途径添加17-β雌二醇等诱导分化因子可成功将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2.晚期代数较早期代数诱导分化过程中,随着细胞代数的增加,SNP变异的几率增加、变异数量逐渐增大。诱导分化早期代数的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较晚期代数遗传稳定性更好。3.在将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子宫内膜上皮样细胞的过程中代数相差20代时变异位点达到7000个。位于1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的外显子突变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