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放电等离子体中尘埃颗粒的分布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合成薄膜及刻蚀、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等工艺中,材料表面形成的等离子体鞘层的物理特性以及悬浮在鞘层中的尘埃颗粒的分布规律直接影响被加工材料的性能。鞘层中带电粒子的密度分布、能量分布、尘埃颗粒的密度以及鞘层的电场和磁场分布等都会影响等离子体与被加工材料的相互作用。所以对等离子体鞘层和鞘层中尘埃颗粒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电容耦合射频放电等离子体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尘埃分布在驱动电极之上,即等离子体鞘层中。等离子体鞘层是等离子体与器壁之间的非电中性区域,鞘层的形成是因为等离子体中电子的迁移速率比离子更快,器壁积累大量电子,造成原本呈宏观电中性的等离子体相对器壁显正电性。鞘层中的尘埃颗粒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1)由反应气体逐渐生成尘埃颗粒的阶段,期间尘埃颗粒的数量变小且尺寸变大;(2)尘埃颗粒尺寸和数量不再变化,尘埃颗粒在鞘层中某平衡位置来回震动的相对稳定阶段。本文主要研究在相对稳定阶段中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分布规律。
  在射频放电等离子体环境下,我们发现尘埃颗粒的分布形状与功率电极上的凹槽形状近似。并且其分布的范围大小和与功率电极的距离均依赖于放电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电功率的变化显著的改变了鞘层的电场分布,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密度,尘埃颗粒表面势,尘埃颗粒的受力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使得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分布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建立尘埃分布的三维分布模型,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尘埃分布随放电功率的变化。鞘层理论模型描述了鞘层电势的分布,而根据OML理论,处于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带电量可被求出。结合离子拖拉力对尘埃颗粒的作用,我们得以研究尘埃颗粒在不同高度的受力情况。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很好地解释鞘层中尘埃颗粒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增大放电功率,离子拖拉力对颗粒在鞘层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起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近几年,2D-3D异质结结构由于可以作为密集型集成光路的良好平台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异质结结构既可以充分利用二维结构中器件设计简单、传输效果良好的特点,又可以借助woodpile结构实现沿堆叠方向器件的集成化。本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详细地研究了工作于太赫兹波段的2D-3D异质结结构中的定向耦合器、直波导、空间集成波导和波分复用器等传输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在2D-3D异质结结构的2D层设计了平面型定向耦合器,通过对定向耦合器两侧woodpile结构参数的调制和2D平面两
随着不可循环能源的储备量减少,新式可循环能源的研发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此时,热电材料因其可循环无污染的特点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两种中高温材料的电子特性和热电特性,并研究了掺杂对热电性质的影响。具有高热电特性和低成本环保成分的Half-Heusler化合物因其高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而备受关注。且近年来,发现三元黄铜矿半导体Ⅰ-Ⅲ-Ⅳ2(Ⅰ=Ag,Cu;Ⅲ=Al,Ga,In;Ⅳ=S,Se,Te)也是一种潜在的高性能热电材料。所得结论如下:
  一、研究了Ti1-xZrxPdSn(X=0
孤立量子系统中的非平衡演化,可以利用量子淬火的方法驱动系统动力学量子相变,借助拓扑不变量分析各个拓扑模型经历量子相变后在量子临界点附近的相关行为。本文借助一维二聚化Kitaev模型,对处于链两端的Majorana零模在不同淬灭路径下的生存概率进行了探讨。在此之前,我们先通过分析体系的哈密顿量给出了模型的拓扑相图,接着计算了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开放边界条件下的能谱图,结果证明利用Majorana零模能够敏感的区分出不同的拓扑相域。再利用拓扑相图确定出哈密顿量的参数空间,在其中选取拓扑性质不同的初末态点,结果发现
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基础研究领域(例如血液学和半导体制造工业)中,确定空间中微观颗粒的速度非常重要。现有的微粒速度测量仪器或测量方法,包括粒子图像测速仪、荧光相关光谱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等,具有速度测量上限低、微粒通量低、空间分辨率低、需要引入外部标记等缺陷。光学时间拉伸显微成像技术作为一种超高速的显微成像技术,其帧率能达到数十兆赫兹。并且光学时间拉伸显微成像技术使用近红外光作为光源,对活体细胞或组织没有侵害性。因此,将光学时间拉伸显微成像技术用于测量微粒速度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原
现今社会,大量石化塑料被广泛使用,塑料固体废物日益增长,然而如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等塑料却是高度稳定的聚合物,具有高分子量和强疏水性,碳链也具有很强的抵抗氧化-还原酶裂解的性质,阻碍降解的特点十分明显,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更加环保高效地实现对塑料的降解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而实现聚合物中高度稳定的连续的C-C骨架结构的断裂或氧化是塑料降解中的关键之处。
  因此,本论文研究首先分析了P450OleTJE酶催化脂肪酸脱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结构或离子结构的性质,发现碱性环境和含碳正离子的结
激光监听最早在1988年被提出并报导,是利用激光的调制和解调来实现对目标几近实时的现代定位和监听技术。相对于其他电子监听器,激光监听技术具有灵活性强,隐蔽性好,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监听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该技术的成熟对于公安,军事,国防也具有重要意义。激光传输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解调得到的混合信号既包含目标语音,又包含干扰噪声。不同的监听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干扰噪声,因此信噪分离方法的选取尤为重要。传统的语音增强算法对相对平稳的噪声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而近年来有监
随着通讯技术和雷达技术发飞速发展,防止电子设备的电磁泄漏和实现武器装备的高效率电磁隐身已经成为吸波材料的研究重点领域。当前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已经聚焦于低密度、强吸收、宽带宽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MnO2纳米材料具有非常高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对于增强微波衰减有促进作用。材料的介电特性与微观形貌有很大关系,但是MnO2纳米材料的介电特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未明确,因此研究不同MnO2纳米结构的电磁响应特性对调整吸波性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水热法,通过不同反应条件合成了具有纳米棒和纳米管两种结构
船只作为人类海上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在边境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监控以及海上搜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覆盖范围广,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实现对地观测,因此广泛应用于海上船只监测任务。近年来,随着新一代SAR卫星成像任务的开展,中高分辨率的SAR船只图像逐渐增多,使得海上船只监测任务从简单的船只目标定位进一步发展到更精细的船只类型识别。
  目前,SAR船只分类任务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受成像机制的制约,SAR图像
空洞是在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粒子生长早期出现的自发演化的局部无尘区域,与尘埃云间具有清晰的边界。目前对空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圆形空洞,对环形空洞的产生机制还没有详尽的解释。本论文主要通过数值方法对两种空洞的演化机理进行讨论。
  过去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空洞中的电子温度低于尘埃云内的电子温度。基于这一点,通过计算柱对称的包含对流项和显式电离的一维非线性模型,研究了电子温度的空间分布对空洞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获得了圆形空洞和环形空洞的图像。结果表明,圆形空洞的产生对电子温度具有阈值要求。当电子温度大于阈值时
磁巴克豪森噪声(Magnetic Barkhausen Noise,MBN)检测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多参数测量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针对其理论研究尚未完善。本文首先从磁学知识出发,研究了MBN信号的产生机理,为之后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之后,我们从材料可能受到的应力出发,引出MBN检测方法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重要性及优越性。
  之后,我们从检测巴克豪森跳跃出发,详细地推导磁巴克豪森跳跃平均体积的公式,从180°畴壁不可逆位移出发,推导出其产生巴克豪森跳跃时的不可逆磁导率;再从180°畴壁可逆位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