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环棱螺遗传多样性和分类阶元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ming33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棱螺属(Bellamy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田螺科(Viviparidae)。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北美湖泊,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湖泊环境的恶化,加之人类对环棱螺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环棱螺的种质资源造成了破坏,种类不断减少。中国环棱螺属的分类主要依据螺壳形态特征,由于螺壳形态的变异性,容易导致同种异名和分类混淆。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环棱螺遗传多样性和分类阶元,结合形态学研究探讨中国环棱螺的分类系统。通过研究环棱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为其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主要获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线粒体基因(COI、16S rRNA)和核基因(H3、28SrRNA)序列比较分析了环棱螺属系统进化关系。以Viviparus ater和V. contectus2个种类为外群,以采集中国15种环棱螺和GenBank下载的环棱螺的相关基因为内群,基于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世界分布的环棱螺属聚为3大支(中国环棱螺种聚为一支,印度种聚为一支,非洲种聚为一支)。三大分支中中国环棱螺种位于进化树的基部,印度种和非洲种亲缘关系较近。非洲环棱螺种主要按湖泊形成3-4个分支。而在中国种的大分支里,既没有形成同种环棱螺聚类,也没有形成同一湖泊种聚类,种间和地理种群间均没有明显分化,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没有明显差异。2.采用FIASCO法成功构建了铜锈环棱螺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获得单一微卫星序列2566条(Genbank登录号:JN555759-JN556037,JX018213-JX020499)。采用Primer5.0软件共设计了391对特异性微卫星引物。选择其中100对引物合成后进行PCR扩增,筛选获得了33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0.244-0.889之间变化,平均值0.617;每个位点有5-13个等位基因,平均值8.636;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347-0.950和0.071-0.913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是0.780和0.543。3.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研究5种环棱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双旋环棱螺,角形环棱螺)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5种环棱螺均具有较高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值,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合子缺失导致了各个种群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平均观测杂合度均小于期望杂合度,种群内近交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杂合体缺失。遗传分化分析:5种环棱螺各个种群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但少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变异分析(AMOVA)表明各个种类环棱螺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流。遗传结构分析:将不同地理种群按3大地理区域(长江以南,长江以北,长江流域)结构划分时,(?)MOVA结果显示,地理区域间的遗传变异所占百分比很小,种群间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12个种群被分成5个族群,梨形环棱螺8个种群被分成4个族群,方形环棱螺7个种群形成了3个族群,但各族群中优势种群的聚类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对种间的遗传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种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5种环棱螺共34个种群形成了13个族群,各个种群在13个族群中的分布没有按种类形成明显聚类。4.利用线粒体COI基因研究3种环棱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铜锈环棱螺116条序列中共发现81个单倍型和167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种群间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在0.8670-0.9780和0.0130-0.0449之间;梨形环棱螺77条序列中有66个单倍型和155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种群间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在0.8890-1.0000和0.0067-0.0416之间;方形环棱螺63条序列中有51个单倍型和158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种群间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在0.8210-1.000和0.0313-0.0474之间。三种环棱螺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高,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历史动态分析:将所有种群当成一个整体时,3种环棱螺中性检验的Fu’s Fs值均为显著性负值,铜锈环棱螺Fs=-23.8828(P<0.001),梨形环棱螺Fs=-24.0457(P<0.001),方形环棱螺Fs=-12.9900(P=0.0110)。3种环棱螺的线粒体COI基因的核苷酸错配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均为单峰,表明这3种环棱螺均经历过明显的种群扩张。按照无脊椎动物分子变异率(μ=1.22%/MY)和环棱螺以1年为代时,计算的铜锈环棱螺种群扩张时间大约在2.197百万年(Ma),梨形环棱螺0.256Ma,方形环棱螺2.217Ma,三种环棱螺的扩张时间都发生在更新世。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3种环棱螺各个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明显,主要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三大地理区域间的遗传变异所占百分比小于0,说明种群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从单倍型网络图也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相连,没有按着采样点形成谱系分支。种间的AMOVA结果显示,种间的遗传变异只占1.05%,并且种间的遗传距离值很小(0.004-0.030),说明3种环棱螺种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也很低。5.根据螺壳的6个形态性状对中国5种环棱螺32个种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环棱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间形态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形态分化。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群的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均较低,说明种群间的形态变异不大。5种环棱螺32个种群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个种群形成了3个形态类群,铜锈环棱螺所有种群单独为一个类群,角形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种群聚成一个类群,方形环棱螺和双旋环棱螺种群聚成一个类群。6.对采自同一湖泊的5种环棱螺齿舌结构的电镜扫描观测比较发现,5种环棱螺。具有相同的齿式:2·1·1·1·2,由4个部分组成,中央齿,侧齿,内缘齿和外缘齿。齿舌各个部分的形态差异较小,但各部分的尖齿数和排列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齿舌可以作为环棱螺种类鉴定的良好材料。综合本研究结果,中国环棱螺种间和地理种群间没有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均不支持中国环棱螺种的分类阶元。螺壳形态在种间具有一定的形态分化,并且齿舌结构在种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因此,螺壳的形态特征和齿舌显微结构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但分子水平研究环棱螺的分类阶元有待进一步深入。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工具开展策略互动的行为及其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和描述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之间在出
1目的本课题通过制备符合预期要求的二氢卟吩e6(Ce6)磁性声敏脂质体,建立BALB/c裸鼠SPCA-1人肺腺癌皮下肿瘤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为采样方法,对二氢卟吩e6磁性声敏脂质体制剂进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步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残疾人和智能机器人方面,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公安机关也利用视频进行侦破案件。本文旨在通过视频分析中的动静结合和传统的立体足迹中
用直接测温法、X射线半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蒸养条件下高效减水剂(聚羧酸高效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早强剂(硫酸钠)和引气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硅酸盐水泥的放热量和蒸养强
介绍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地铁隧道火灾监测报警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网络结构、传感器节点电路,以及火灾参数处理算法和控制流程。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稳定可靠、抗干扰、能
憋,即抑制住、按捺住,不让其发泄或释放。憋会引起疾病,有损人体健康。 Hold, that inhibit the rest, hold back, let it vent or release. Choking can cause illness, d
期刊
针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内容多、更新快等特点,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工程教育需求,提出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存在各种传播媒介,而电视广播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卫星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成了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信
仙客来的两个品种在 35℃高温胁迫下 6 0h后根系活力急剧下降 ,同时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开始升高。伴随着根吸收能力下降 ,叶片含水量的降低 ,游离脯氨酸积累急剧上
针对土地变更调查的现场调查情况复杂,图斑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信息获取过程繁琐,数据精度较低并且容易造成土地利用数据的泄露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土地变更调查的具体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