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提高乡镇村庄的规划管理水平;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民转移集聚,提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淳安县2006年开始启动大规模的下山移民工作。为了加快转移集聚进程,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又于2010年编制了《淳安县下山搬迁五年规划(2010-2014年)》,该规划计划在五年内就近搬迁5000人左右,搬迁至县城丰家山安置区10000人左右。
浙江省实践中相继出现的安置模式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整村搬迁安置和敬老院安置四种,淳安县农民异地转移安置的实践中采用了其中的前三种。当前正处于五年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问题和成效都已经开始凸显,不同安置模式下农户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对淳安县农民异地转移安置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包括概念界定、安置区概况、补助政策和报名情况。其次,通过整理回收的286份有效间卷,从生活状况、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状况4个方面对不同安置模式转移农户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行了交叉对比分析。然后,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有土集中安置模式、无土集中安置模式、分散安置模式和整村搬迁安置模式各自的利弊。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安置模式比较研究的结论为:每种安置模式都各有利弊存在,从社会效益来看必须多种模式结合进行;从实证分析得出,农民的选择意愿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有土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无土集中安置、整村搬迁安置。另外,还得出结论:转移安置农户容易脱离主流生活;看重安置后适应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当前调查的数据表明,受生活习惯和土地的制约,大部分的农户仍然倾向于选择分散安置和有土集中安置。所以我们对于大量集中安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集中安置是总趋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要结合各地的实际,稳妥推进特色集中。当然,“下山脱贫”异地搬迁不仅仅是政府的工程,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安置后农户是否能适应、是否能有幸福感。所以,文章的最后针对前文分析的各种安置模式的弊端,参考了问卷调查者给出的诚恳建议,结合了淳安县的实际,提炼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下山脱贫”异地转移安置的适应的幸福,包括:挖掘创收方式,扩大就业空间;制定优惠政策,体现人文关怀;创新社区管理,实现平滑过渡;重视文化引导,满足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