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解决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减少代理成本,股权激励机制应运而生。股权激励是对企业的高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企业授予激励对象本企业的股权,实现管理层和企业的股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然而,股权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影响着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效果。国外股权激励实践时间长,与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比国内成熟,但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结论可能与我国股权激励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和不符的情况。因此,需要基于我国的国内实际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研究为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提升上市公司长期绩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阅读大量文献,在基于国内国情的条件下探讨上市公司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是否会带来正向的影响。首先,文章进行理论分析,阐述股权激励有关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其次,通过统计数据描述和分析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实施的现状,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的方式选择上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三种,标的物的来源方面主要采用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的方式,行权价格或授予价格的设定主要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下限为依据,存在等待期、禁售期、行权有效期设置较短,授予激励对象的授予比例较低等特征。再次,探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行权条件过于宽松、行权价格确定方式固定、高管人员的离职、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和在职消费的问题。然后,利用计量软件工具以2013年公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各自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份额对企业长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规模与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增强高管人员在企业中的自我认同感、加强企业监管、提高治理层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