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际翻译中看汉语古典诗歌翻译的抗译性及策略性叛逆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精炼简隽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模糊的内容,强烈的感情,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显著特征。华夏古典诗歌历史悠长,绵延近三千年之久。 翻译汉语古典诗歌殊为不易,诸多国内外学者和译者投身于困难诗歌翻译事业,他们的翻译历程将继续开展下去。颇有争议的可译性研究是研究汉语古典诗歌翻译的前提。本文首先大致介绍诗歌的性质,特征,以及对诗歌翻译的初步理解。然后论述诗歌难译,难在几乎不可能完全寻求风格,语境的功能对等,译诗难,难在译文不能完全体现原文的形美,音美和意美。从而作者提出诗歌翻译的抗译性这一概念。紧接着作者回顾了当前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研究状况,对不可译的研究观点作出引述,对可译性学派的观点作出概括。从而在翻译的相对性基础上再次论述诗歌翻译的抗译性的存在。 诗歌的特性以及其翻译标准的主观性限制了译者的翻译自由空间,鲜明的中英语言差异是汉语古典诗歌翻译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语言的异质性在诗歌翻译中具体体现在语音,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诗歌措辞的不确定性和诗意的模糊性导致了诗人和译者之间的隔离。文化差异是诗歌翻译抗译性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汉语古典诗歌蕴涵丰富的典故,国俗语义词,双关词,这些都造成诗歌翻译的抗译性。通过对一些前人译作的详细分析,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对诗歌翻译的抗译性做出细致阐述。 既然中英语言,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在诗歌翻译中,产生翻译的叛逆就在所难免。译者本身也对诗歌翻译质量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把诗歌翻译的叛逆分为无意识的叛逆,关照性的叛逆和创造性的叛逆三种形式,并辅以例证加以论述。从语言文化功能方面来说,创造性叛逆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是非常的有价值的。 在本文的结束篇,作者阐述了对诗歌翻译中抗译性的继续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语言方面的抗译等同与不可译,而文化方面的抗译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可译的观点,最后,本文分析了诗歌翻译中抗译性与可译性在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动态关系。
其他文献
介绍FX2N系列PLC的通信协议,利用VisualC++实现了单台上位机与多台FX2N系列PLC的通信,并能实时监控PLC的运行.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of FX2N
语言迁移研究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Taylor等前人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比中、高级阶段更依赖于母语。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
生物质的发展动向在液体方面是液体燃料(主要指生物柴油),在化学品方面是替代石油基产品,主要为生物塑料(或称生物高分子)。生物柴油发展到后来,大家把眼光投向了纤维素;生物
期刊
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把主题主要锁定在探讨关于阻碍人类"连结"的种族冲突问题.该文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角
库尔特·冯尼格是上世纪最受欢迎的黑色幽默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为《五号屠场》。作品运用虚构的麦多尔星球人的观点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反映了20世纪60
语言的使用意味着交际的存在.因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从语用学的观点看,人类交际受语用原则的制约
关于犍陀罗弥勒菩萨像手持的小容器,历来的说法,只看做水瓶。1983年3月日本学者上原和先生在汉城举行的第二次韩日联合古代史学术讨论会上初次提出疑议。然而,从键陀罗出土的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尽管近年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