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及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meta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ts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探讨不同地区USH2A基因的热点突变。2.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Usher综合征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衡量结果的效应指标有效应量rate和95%CI、χ2、Z值、P值等。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使用Egger法进行发表偏倚评估。2.对Usher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DNA,利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该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采用Sanger测序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进行相关突变位点的验证。结果1.纳入文献19篇,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分子诊断的样本量n=1172。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MYO7A:19.9%(233/1172),USH1C:2.0%(24/1172),CDH23:5.5%(64/1172),PCDH15:3.1%(36/1172),SANS:0.9%(11/1172),CIB2:0.1%(1/1172),USH2A:50.2%(588/1172),GPR98:4.9%(58/1172),DFNB31:0.1%(1/1172),CLRN1:2.0%(23/1172),PDZD7:0.1%(1/1172),ARSG:0.2%(2/1172),CEP250:0.2%(2/1172)。未检测出USH1E、USH1H、USH1K、HARS基因突变。各Usher综合征亚型占比:USHⅠ:31.6%(369/1172),USHⅡ:55.2%(647/1172),USHⅢ:2.0%(23/1172),非典型Usher综合征:0.4%(5/1172)。在10.9%(128/1172)的患者中未发现Usher基因致病突变。其中检出其他与Usher综合征无关致病基因1.2%(14/1172)。9.7%(114/1172)未检出任何致病突变。进一步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共包含了1137个USH2A变异位点,筛选出频率最高的10个USH2A突变位点。对10个USH2A致病突变位点与USH2A进行相关性分析,各位点均与USH2A有显著相关性。在欧洲人群中,c.2299del G、c.11864G>A、c.7595-2144A>G、c.10712C>T、c.2610C>A、c.2276G>T与USH2A显著相关;c.802G>A与USH2A无显著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c.8559-2A>G、c.2802T>G、c.100_101ins T、c.802G>A与USH2A显著相关,c.7595-2144A>G与USH2A无显著相关性。在非洲与北美洲人群中,c.2299del G的突变率高,但各只有1篇样本量小的文献涉及该位点,尚需更多这2个地区的样本量充足的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突变位点与USH2A的相关性。2.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患者表现为双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0岁开始出现夜盲、视力下降,眼底检查表现为双眼后极部可见混浊,双眼视网膜色青灰,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右眼黄斑裂孔。暂未出现前庭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先证者的双亲临床表型均正常。患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U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根据USH诊断和分型标准,初步推测其为USHⅡ型患者。通过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到USH2A基因c.9570+1G>A/c.2187C>A(p.Cys729*)复合杂合突变。c.9570+1G>A来源于母亲,是既往文献报道致病位点;c.2187C>A(p.Cys729*)来源于父亲,既往未报道。结论1.USHⅡ是最常见的亚型,USHⅠ次之,USHⅢ较罕见。USH2A是USHⅡ最主要的致病基因,MYO7A占USHⅠ的比例最高。各地区人群USH的疾病基因谱非常相似,但突变热点不同。2.先证者发现USH2A基因c.9570+1G>A/c.2187C>A(p.Cys729*)复合杂合突变,临床表型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者诊断为USHⅡ型。本研究扩展了Ush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突变谱,同时也为Usher综合征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USH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信息。
其他文献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展趋势亟待扭转,本文考察了近视与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并验证了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教师监督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身体姿态异常显著增加近视的发生率,增加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都分别有助于降低因姿态异常引发的近视。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的调节作用呈现"互补"特点,其作用机制具有较为明显的预防作用,应尽可能在青少年早期学段采用上述干预方式,有效降低因身体姿
研究目的:课题组前期收集大量肝癌和胰腺癌临床样本并且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TCP1蛋白在两种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课题组后续通过体内和体外表型实验发现,TCP1能够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于TCP1如何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尚未清楚。本论文则从蛋白质稳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TCP1调控增殖相关基因c-Myc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慢病毒感染PANC-1、Bx PC-
目的:分析糖酵解相关基因PFKFB3、PKLR、HK3、LDHB、LDHC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组织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作为NSCLC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105位NSCLC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非癌组织样本,采用q MSP(quantitative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目的:探讨白介素38(Interleukin-38,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食管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情况,并选其癌旁组织作为对照。HE染色下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不同临床阶段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分析HPV感染和宫颈癌进展关系。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RT-PCR检查自噬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分析自噬相关蛋白和宫颈癌进展的关系,以及HPV感染类型、程度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宫颈癌患者685例、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
背景:在男性癌症患者中,前列腺癌的患癌率排第二,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排第一。在中国,由于老龄化现象与检测技术进步,前列腺癌发现率逐年提高。临床上通常基于病理学家对于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活检样本的病理诊断,来推荐患者进行主动监测或者手术切除。其中,约20%-40%肿瘤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十年内发生了生化复发。目前常用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gleason打分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但该打分容易受
目的:调查肿瘤科患者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子分析,旨在为规范临床用药服务提供方法和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至少3周期含表柔比星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电子病例资料共152份。纳入心脏毒性组(n=36)和无心脏毒性组(n=116)。收集对比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应用卡波姆眼用凝胶、佩戴角膜绷带镜对患者主观症状和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就诊并手术于福建省立医院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眼),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卡波姆眼用凝胶组,绷带镜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28天对患者主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对进展期胃中上部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漳州市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5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中上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行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分为脾门清扫组(35例)与脾门未清扫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脾门淋巴结清扫情况、总体生存率
目的:基因芯片数据可以在高通量水平上探讨翼状胬肉的关键基因及miRNAs(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显著的优势。目前对于翼状胬肉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与翼状胬肉相关的基因及miRNAs,并实验验证,从而确定翼状胬肉的分子机制,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基础。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