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动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土壤食物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和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利用适当的干扰途径来促进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尚不清晰。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湖南会同地区杉木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采伐撂荒20 a后形成的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和成熟常绿阔叶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
【基金项目】
:
2017年-今: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项目“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编号:2017TP1040); 2018年-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编号:2018CT5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动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土壤食物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和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利用适当的干扰途径来促进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尚不清晰。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湖南会同地区杉木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采伐撂荒20 a后形成的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和成熟常绿阔叶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存在明显差异的杉木人工林和次生林两个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方法,经过一年的野外微缩控制实验,系统分析了跳虫(Folsomia candida)添加、凋落物控制(添加/去除)和降水格局改变(均匀降水)3种调控措施对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试验地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可知: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20 a后,次生林与成熟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表现了更高的相似性,其中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Jaccard相似性为0.57,杉木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相似性为0.58,次生林与常绿阔叶林Jaccard相似性为0.64;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为次生林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度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从杉木人工林的52 916.1 ind m-2,增加到次生林的86 618.7 ind m-2,接近常绿阔叶林的78298.4 ind m-2。但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缓慢,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杉木人工林到次生林增加了25.71%,达到常绿阔叶林的88.88%。通过比较3种森林类型土壤动物多度和多样性,明显可以看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恢复速度要慢于土壤动物的多度恢复。由于次生林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多度特征比杉木人工林更加接近于成熟常绿阔叶林,因此本文认为撂荒这种适度干扰促进了土壤动物的恢复。2.配对t检验表明,跳虫添加后,两个林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明显增加;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显著增加外,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杉木人工林相比,次生林对跳虫添加的响应更为敏感。凋落物添加后,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动物群落多度明显增加,而次生林中则无明显变化;两个林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明显增加;与次生林相比,杉木人工林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更为敏感。凋落物去除后,两个林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明显降低,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外,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凋落物去除加快了有机碳和养分的流失。降水格局改变后,两个林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未发生明显变化;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显著增加外,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表明降水格局改变也促进了有机碳和养分的流失。3.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跳虫添加、凋落物控制及两者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降水格局改变对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但跳虫添加与降水格局改变的交互效应对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凋落物控制和降水格局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跳虫添加及与降水格局改变和凋落物控制的交互效应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此外,综合配对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凋落物控制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凋落物去除上,而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并无明显影响。4.与凋落物添加和降水格局改变相比,跳虫添加对提高土壤动物群落多度及多样性、激发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改善土壤质量均有一定的驱动作用,且这种驱动效应在次生林中表现更优,有利于加速次生林向成熟常绿阔叶林的自然恢复进程,因此跳虫添加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种调控手段。
其他文献
核桃属较难诱导不定根的经济树种,这限制了核桃优良品种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连续嫁接和埋干黄化等复幼措施,可实现成龄植株的复幼,获得的嫩枝插穗同步性高、生根率稳定,且生根速度快,扦插生根率大幅度提高。前期研究发现,复幼处理诱导WOX和SPL转录因子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可能是复幼提高核桃不定根发生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在核桃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体细胞胚是木本植物基因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球能源日益短缺。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相变材料(PCM)在相变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有助于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但是PCM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泄露、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在吸收/释放热量循环期间发生分解,与基体相容性差等缺陷。采用聚合物壁材微/纳米封装PCM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保持其形状,提高其热交换能力,防
为实现森林植被从单功能向多功能的管理转变,需在不同空间单元上深入刻画和定量分析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管理技术。黄土高原环境恶劣、侵蚀严重、干旱少雨、林水矛盾突出,格外需进行林水协调的多功能植被管理。为此,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内典型坡面上的三种植被(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于2010-2019年生长季
一般认为,土壤碳库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植被碳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两个过程,忽视植物细根凋落物残体作为土壤稳定碳的阶段及其蓄积效应将可能极大的低估其对土壤固碳作用的影响。高寒沙地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相对严重的区域之一。而大量实践证明植被恢复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且处于恢复中的退化和沙化土壤通常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植被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能力尚未得到系统研究,特别是
本论文依据不同杂交杨的抗虫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栽植模式的野外试验样地进行评价,研究杂交杨混交人工林对林分联合抗虫性的影响,比较分析林分内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杨树重要食叶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eaus)为例研究不同栽植模式下杂交杨的抗虫性机制,为杂交杨混交人工林的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东北4种常用的杨树人工林品种,即迎春5号杨(Populus simo
森林结构是指构成森林的植物个体分布及其属性的连接方式,量化描述最近相邻木之间关系是认识和理解森林结构本质特征的前提和关键,林分状态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森林经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森林结构的全面系统解译及林分状态的综合评价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偏重强调林分状态的累加性或侧重林分整体或单方面结构特征,并未包含林木其它属性或形成系统完整的林分空间结构解译体系,如何有效整合空间和非空间结构信息,并在在林分状
调查了江西省7个毛竹主产区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的发病情况,分析不同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林分的空间竞争潜力结构、单木间的空间结构对毛竹枯梢病的影响,探讨毛竹枯梢病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毛竹林枯梢病防治和健康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竹龄、立竹度、均匀度、胸径和郁闭度5个林分因子与毛竹枯梢病之间的关系。结
灰肉红菇是一种食药用外生菌根菌,可与栲、栎等壳斗科树种共生形成菌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目前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本研究以野外采集新鲜的灰肉红菇子实体及灰肉红菇根际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灰肉红菇进行二代加三代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灰肉红菇基因组成及其潜在的功能;对灰肉红菇不同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了解代谢物积累和相关的基因在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揭示其相关的营养代谢和共生机
色素在花被(花萼和花冠)中不均衡的分布构成植物其独特的花色,它能够帮助植物吸引传粉者,同时也是花卉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因此,通过探索植物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植物进化研究和花卉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尽管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色素在花瓣中的合成机制,但是由不同类别色素在花被中不均衡分布所构成的花色的形成分子机制还尚未被系统地报道和描述过。大多数植物的萼片通常为绿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花色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界“大熊猫”,其特异的金黄花色为其增加了很大的观赏性,也是开展黄花茶花育种的珍稀遗传资源。为了解金花茶特异金黄花色形成的主要呈色物质与代谢过程、挖掘其调控的关键基因、解析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金花茶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花色形成与细胞内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测定花色形成相关的主要组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金花茶花色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