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胶囊化环氧-胺化学的自修复环氧基复合材料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氧树脂类材料因其成型工艺简单及综合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但与其他热固性高分子材料一样,环氧基体内的缺陷和微裂纹一直是影响其力学性能、降低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自修复技术具有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安全性能、降低材料使用维护成本等优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重要技术。经过近20年的研究,自修复技术逐渐向实用化发展。基于微胶囊化环氧-胺化学的自修复环氧树脂具有低毒低成本、基体兼容、快速高效、热稳定性及长效稳定性好等优点,是一个极具实用前景的自修复体系。然而对于该自修复体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基于粒径较大的微胶囊在纯环氧树脂材料中初步进行概念性验证,如何开发新型的微胶囊化技术,并通过微胶囊化过程调控,制备具有较小粒径且综合性能优异的环氧微胶囊与胺类微胶囊,并将其用于自修复环氧基复合材料,是促进该自修复体系实用化发展的关键。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拟从高性能微胶囊的制备、自修复环氧树脂性能的测试表征及自修复环氧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制备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基于非稳态微液滴直接微胶囊化的原理,本课题新开发了静电喷雾-界面聚合(ES-IP)微胶囊化技术。在详细阐释微胶囊化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于自修复目的的双组分修复剂,即环氧单体和胺类固化剂的物化特性,通过微胶囊化过程调控,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环氧微胶囊与胺类微胶囊。本文系统研究了微胶囊核壳结构、粒径、芯材含量、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因素、趋势和调控方法,并对微胶囊结构性能进行了详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S-IP技术制备的环氧树脂微胶囊具有干燥且分散性良好、质量稳定、大小较为均一且可调可控、杂质含量低、囊壁薄且均匀致密、芯材含量高、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制备的胺类微胶囊具有分散性好、尺寸较均一且大小可控、囊壁较为均匀、芯材含量高及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其次,基于优化的环氧微胶囊和胺类微胶囊,采用锥形双悬臂梁(TDCB)测试对以此构建的自修复纯环氧树脂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性能研究。本文研究了所选用的环氧-胺修复剂体系及其使用ES-IP技术微胶囊化后的修复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组分微胶囊比例、粒径、含量等自修复体系参数对环氧树脂断裂韧性及自修复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选用的修复剂体系具有极高的修复性能,且在微胶囊化后仍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及修复活性。该自修复体系修复效率对微胶囊比例较为不敏感,最高修复效率可达110±17%。修复效率随微胶囊粒径变小而逐渐降低,随微胶囊含量升高而升高,但含10.0 wt%50-100μm微胶囊的自修复环氧树脂仍表现出较高的修复效率(91±17%)。最后,本课题将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究了基于微胶囊化环氧-胺化学的自修复体系用于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可行性。论文主要探索了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相关参数对微胶囊存活性能、微胶囊的纵向/面内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在各种成型条件下微胶囊的存活率整体水平较高,甚至能够达到统计意义上100%的存活率。以新工艺铺层的复合材料中微胶囊的各向分布整体均匀。在较优成型工艺的基础上,初步表征了微胶囊对自修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微胶囊的存在对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本节研究为开发基于微胶囊化环氧-胺化学的、更具实用性的自修复复合材料奠定技术基础。综上所述,本课题以新开发的ES-IP微胶囊化技术为基础,成功制备了粒径可控可调且综合性能优异的环氧微胶囊与胺类微胶囊,并验证了其在自修复环氧树脂的自修复表现及应用于纤维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的可行性。上述研究为该自修复体系的实用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聚乳酸(PLA)因其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来源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固有的脆性严重削弱了其与传统合成塑料的竞争优势,阻碍了PLA在工业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PLA进行增韧改性。传统的增韧方式是在剪切流场作用下通过加入弹性体来实现的,但弹性体的加入不可避免导致强度的急剧劣化以及透明度的降低。目前鲜有加工方法能够同步实现聚乳酸增韧、增强并且保持PLA原有的高透明度。本文采用以体积
学位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铝合金被广泛研究,但是SLM成形铝合金的体系、组织和强韧性都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5XXX系铝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蚀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航空工业和国防领域。近期,研究人员发现SLM成形含微量Sc和Zr元素的Al-Mg系合金具有较优的综合力学性能,但在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冶金缺陷会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本论文研究了SLM成形
学位
碳化钨-钴(WC-Co)硬质合金具备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矿产资源探采和隧道挖凿等领域相关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制造。然而,钴在高温下会显著软化,导致WC-Co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进而限制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服役性能。为了提高硬质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并降低制备成本,目前关于以镍基高温合金Ni3Al作为粘结剂制备的硬质合金已吸引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WC
学位
多孔结构相较于致密材料具有更低的弹性模量,可有效降低“应力屏蔽”效应,同时多孔结构还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以及骨再生等细胞行为,在医用植入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分子筛是一类特殊的多孔结构,其作为涂层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促进植入件获得更佳的骨整合能力和抗菌性能,延长植入件使用寿命,且分子筛结构无疲劳应力节点的特点使其更适用于医用植入件领域。但是分子筛作为多孔结构目前尚未有科学系统的研究,且其力学性
学位
NiTi合金因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超弹性、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和生物医疗等领域。但由于其机械加工困难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利用SLM成形NiTi合金可突破传统工艺成形的限制,实现复杂结构NiTi合金的制备。目前,SLM制备NiTi合金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其后处理改性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对气雾化制备SLM用NiTi合金粉末的主要性能进行定量表征;其次重点研究了S
学位
受微胶囊力学性能限制,微胶囊型自修复体系难以适应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温或高压的成型方式,因此其在基体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亦难以成型复杂结构。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可成型出形状相对自由的结构,不会使聚合物受到极强的复杂应力以及高温高压。且光固化树脂成型后的脆性大,对自修复能力有需求。因此,将光固化3D打印技术与微胶囊型自修复体系结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均采用单组分微胶囊体系。然而,一
学位
书籍封面的现代图像应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书籍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就封面图像国际化进程而言,前期多直接“拿来”西方现代化图式套用于封面图像,后期伴随设计者海外求学与印刷科技推广、民族意识增强等,逐渐形成中国式的国际化封面形式,并影响了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者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通过综合利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现代绘画语言、装饰图案、革新字体、摄影图片等方式,形成丰富的书籍封面国际化艺术形式
期刊
聚氧化乙烯(PEO)具有与锂离子(Li+)络合的极性基团和高柔性链段,且与电极界面接触良好,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之一。当前PEO基固态电解质薄膜通常采用溶剂涂覆法加工,这一过程使聚合物在溶剂松弛自由态下获得了较好的锂盐分散度,但也带来了加工效率低下以及大量的溶剂损耗及溶剂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无法实现成型取向导致电解质膜的机械力学性能较差,这些问题限制了PEO固态电解质薄膜大规模工业化
学位
镁合金因具有高比强度、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电磁屏蔽性能等优点,在汽车、生物医疗以及电子器件等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镁合金存在常温塑性成形能力不足的缺点,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ZK60镁合金具有相对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但其塑性成形能力仍不足以满足具有较复杂形状的零件的成形。搅拌摩擦加工(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技术作为一种固态剧塑性变形工艺,可通过细
学位
非晶合金是金属熔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得到的一种没有晶粒、晶界的新型金属材料。由于无序的原子排布结构特征,非晶合金通常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及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等,在消费电子、体育器械、军工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较差,限制了其在一些关键结构件上的应用。通过外加第二相制备非晶复合材料是提高非晶合金塑性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吸铸、压力浸渗及热塑性成型等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