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言语交际的角度探析中澳课堂礼仪差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虽然跨文化交流在很多情况下殊途同归,和谐交融,但是也常常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产生冲突从而导致误解。近些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因此研究中澳课堂礼仪的文化差异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课堂礼仪是指课堂活动中应遵守的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Grant &Hennings(1971)认为课堂中有82%的交流是通过非言语行为实现的,而只有18%是通过言语行为。因此,非言语交际显然在课堂礼仪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能否遵守课堂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确而有效地非言语交流。基于这些思考,笔者试图从非言语交际的角度探索中澳课堂礼仪差异,以期能克服障碍,促进双方的学术交流。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从非言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课堂礼仪是否存在差异?如有,是什么差异?2)如果中澳课堂礼仪中的非言语行为确实存在差异,其表面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包含28项具体内容,用以调查中国和澳大利亚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被测试的是来自东华理工大学的60名学生和澳洲科廷理工大学的60名学生(共计120名)。排除无效问卷后,为了研究数据对照分析的可比性,最终采用了104份调查问卷(中国、澳大利亚各52份)。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借助于社会学统计软件,即SPSS13.0。根据以上调查发现:1)中国和澳大利亚在课堂礼仪中的非言语行为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除着装外的五个方面。中澳课堂礼仪中的非言语行为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因此,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的师生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倾向于含蓄和正式,而澳大利亚的师生则倾向于直接和随意。2)中澳课堂礼仪表面差异的实质表现在两方面:等级观念和平等主义;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为了从课堂环境,课堂规范和体态语这几个方面比较并提出中澳课堂礼仪中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期待本论文能对参与中澳学术交流以及有志研究相关课题的师生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
<正>自1991年蓝耳病的病因被确认为RNA病毒以来,美国对这种疫病的控制既有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199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cott Dee博士首次采用检测与淘汰结
<正>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养殖户,因用药策略不当而把小病搞成大病,把大病搞成疑难杂症。如看到猪发热,就使用退热的药物,头一两天往往一针见效,但过2d后,再怎么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调整骨盆控制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两组患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气道阻塞性炎症,发病率和致残率高,近三十年来,慢阻肺的死亡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气道的慢性炎症阻塞,严重影响了慢
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需要研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最终应是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形成有注册会计
简单地介绍了微分求积法(DQM)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影响微分求积方法数值解精度的因素、与有限差分方法和有限元方法比较而言DQM的优点,同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DQM在固体力学和流
"原生型"胶州大秧歌源于"乞讨"的说法违反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论述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或民间艺人的产品,在社会分工按照历史的必然性仍然存在的社会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意义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图书馆以其强大的功能及其生命力
本论文以叙述形态为切入点考察了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六部作品:《三四郎》、《从那以后》、《门》(前期三部作)与《过了春分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