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litry Academie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x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各行各业都急需熟悉外国文化和能准确处理跨文化事务的交际人才。在军事领域,随着我军对外交往对象、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军事外交涵盖军事援助、专业技术交流、人员培训、联演联训等多个领域。因此,军队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军事外语人才。从这个角度讲,军校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员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有必要让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在当前军校的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使得军校英语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为了提出符合军校学员文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笔者对军校学员英语文化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到长期的应试教育,军校封闭的学习环境造成学员缺乏文化学习的兴趣,文化意识薄弱。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军队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增加文化课程,把文化教学融入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本文从文化教学理论研究出发,采用文献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军队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在军队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具体模式,并就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1.将实验研究运用到了对军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研究中,为文化教学在军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2.结合军队院校特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针对军队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文化教学模式。
   本文共分五章,首先对于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在第二章中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国内外的文化教学研究做一简要概述并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合肥某一军事院校的大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由于军校环境的特殊性,军校的英语文化教学情况令人担忧,特殊的学习环境,不完善的教学材料,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目的,这一切都导致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匮乏。为了满足部队发展的需要,实现培养高质量军事人才的战略目标,文化教学势在必行。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本文作者选择了大一两个平行的自然班进行实验。一个是实验班,另一个是对照班,对其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文化教学实验。本研究中得出的令人鼓舞的结果证明文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军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员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利的,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实验结果,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于军校学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讨了文化教学与军校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提出了在军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方法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学员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措施。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心理词库成为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心理词库也称为心理词汇或心理词典,主要探讨词汇知识的在大脑中是如何表征、存储、组织与通达的以及词汇能力如何发展等问题。双语心理词库是心理词库研究中的特殊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双语心理词库的形式一概念的表征关系。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尹德谟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阐释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的特殊心理加工机制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的扩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生英语教学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基础差,投入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少,教学效果差,使得艺术类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一
学位
本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他者”的理论,通过对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所塑造的三个人物的分析,借助这部作品里土著人的叙述视角和语言刻画,探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在白人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下如何沦为“他者”,以及他们在坚守与认识自我过程中的种种差异,从而表现澳大利亚土著人在“他者”与自我双重身份之间的困惑与无助,揭示出这一民族在“他者”命运中进行自我认同时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介绍到中国。该理论不同于以往的翻译理论,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对照,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而是强调功能对等,重视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从动态的角度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从而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期刊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直在世界文学界享有盛誉。杨宪益,中国著名的翻译家,由他和夫人共同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自1978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本文通过《红楼梦》译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杨宪益及其夫人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自上个世纪诞生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更
学位
最近几年,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研究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问题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主体性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对现在的英语教学的影响很大。  主体性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命题认识的深化,针对“非主体性教育”提出的,它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
学位
自从信息时代到来之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地球村已逐渐成为现实。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在此情况下也渗透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与其它国家的情况一样,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逐渐打上中国文化和中式思维的烙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即中国英语。“中国英语”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1980年葛传槼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概念虽然争论不休
期刊
不少中国学生觉得英语词汇难记,不是记不住就是记住了很快就遗忘了。对于中国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以前的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在词汇本身的研究上,少有将词汇外的因素进行探讨的。即使有,主要也是针对学习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心理策略的。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在尹德谟教授提出的双元结构理论基础上,从思维、认知的角度对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特征,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