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之一,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释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增强造成的。碳循环研究作为揭示其成因及寻求控制措施的重要科学手段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计算指标,估算了安徽省从1988年到2007年各年的净固碳量和释碳量,以及2007年安徽省各市的净固碳量和释碳量,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对其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源和汇的功能及影响碳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碳净固定量1988年是4216.52万t,2007年是4263.25万t,20年间只增长了1.11%;而其总释碳量在1988年为7011.58万t,到了2007年则增加到了12144.03万t,20年间增加了73.2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66%;而且在1995年安徽省净释碳量就已经高出了净固碳量,20年里净释碳量增加了将近2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1%。另外安徽省碳固定量和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在碳固定量方面,铜陵是全省固碳量最少的地区,为27.95万t,六安是全省固碳量最多的地区,为541.60万t;在碳排放方面,释碳量最多的是安庆,为1270.76万t,释碳量最少的是铜陵,为321.18万t。安徽省的固碳地包括林地、城市园林绿地、草地、耕地及泥炭地,其主要固碳地面积在20年间变化不大。但是在主要释碳源中,除了土壤呼吸变化较小及牛的饲养数目有减少的趋势以外,其它主要释碳源的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其中,水泥生产的增长速度最快,20年间共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3.02%;煤炭消费次之,20年间共增长了3.13倍,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0.63%;石油消费的增长幅度要小于煤炭消费,20年间增长了2.3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6.69%;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另外在2003以前,土壤及水面呼吸一直是安徽省最大的释碳源,一度占到总释碳量的52.99%,而到了2003年,化石燃料的燃烧已经成为最大的释碳源,约占总释碳量的47.2%,其中煤炭消费的释碳百分比最高,占总释碳量的41.77%。各个市的固碳地和释碳源的组成与全省总体情况基本一致。研究还表明安徽省在这20年中都起着CO2源的作用,且这个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另外安徽省17个市也全都起着CO2源的作用。这导致安徽省碳收支状况表现出很严重的不平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逐步加大。造成安徽省碳收支严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是逐年增加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今后在对这种失衡状况进行控制的时候,要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