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TpF1蛋白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TpF1是梅毒螺旋体非常重要的蛋白,在各个时期梅毒血清都可检测到高表达的TpF1蛋白。树突状细胞(DC)是唯一能够启动新生幼稚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专业抗原呈递细胞。本文拟探讨TpF1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1例健康体检者和74例梅毒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体检者、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细细胞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的数量以及DC1和DC2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将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成DC细胞,不同浓度的TpF1与未成熟的DC(iDC)共培养,检测DC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TpF1与DC细胞共培养后DC分泌IL-1β、IL-6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DC与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检测混合淋巴培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招募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1例健康体检者和74例梅毒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体检者、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细细胞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的数量以及DC1和DC2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将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成DC细胞,不同浓度的TpF1与未成熟的DC(iDC)共培养,检测DC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TpF1与DC细胞共培养后DC分泌IL-1β、IL-6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DC与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检测混合淋巴培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初诊梅毒组DC总数、DC1绝对计数、DC1/DC2比值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33,P=0.005,P<0.001);DC2绝对计数、DC2百分比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P=0.012,P=0.005)。治疗后的梅毒组DC总数、DC1绝对计数、DC2绝对计数、DC2百分比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87,P=1.000,P=0.073,P=0.118)。初诊梅毒组DC1的CD80和CD40的表达高于健康体检组(P=0.003,P<0.001)。与初诊梅毒组相比,治疗后梅毒组DC1细胞表面CD80的平均荧光强度(1793±518)显著下调(P=0.008);CD40的表达略微下调,但治疗后梅毒组DC1细胞表面CD40表达仍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21)。2.TpF1刺激iDC时,当TpF1浓度从500ng/mL升高至10μg/mL,死细胞率从(6.40±0.22)%显著增至(18.63±0.97)%。TpF1 500ng/mL 刺激的 iDC 48小时,DC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与未刺激的iDC细胞相比无差异,且均低于阳性对照LPS刺激的iDC,分别降低1倍、1倍、1.5 倍、1 倍(P<0.001,P<0.001,P=0.001,P<0.001);IL-1β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2.7倍和2.6倍(P=0.008,P=0.004),IL-6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4.8倍和11倍(P=0.020,P=0.014)。TpF1处理的iDC与异体混合淋巴共培养,与未添加TpF1作用的iDC相比,在第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OD值变化无差异,比LPS 250ng/mL刺激的iDC组OD值分别降低0.6倍、0.3倍、0.3 倍(P<0.001,P=0.012,P=0.026)。低浓度的TpF1预先作用iDC细胞,再用LPS 250ng/mL刺激与单独LPS 250ng/mL刺激的iDC相比,DC细胞表面CD80阳性率的表达下降0.24倍和CD86平均荧光强度的表达下降0.4倍。结论:1.梅毒患者体内存在DC1/DC2细胞亚群失衡。2.TpF1抑制iDC细胞成熟过程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减弱DC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功能。3.TpF1诱导iDC细胞成熟过程中分泌IL-1 β、IL-6的表达量低于单独LPS作用iDC细胞的IL-1β、IL-6的表达量。4.低浓度的TpF1可下调iDC细胞成熟过程中CD80和CD86的表达。
其他文献
雄激素受体(AR,NR3C4)是核受体(NRs)中的类固醇受体亚家族成员之一,也是经典的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AR在人体的发育、代谢和生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与前列腺的发育密切相关。AR失调会导致包括前列腺癌(PCa)在内的多种疾病。PCa为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大最常见癌症。作为AR内源性配体的雄激素曾被归咎于过度激活了细胞内的AR活性并直接促进了 PCa的发生和恶化。通过药物或手术阻断雄激素激活AR,
学位
细胞死亡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细胞死亡有助于调节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并且帮助维持生物体的稳态。而细胞死亡的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包括困扰人们至今的难题:癌症。因此,进一步了解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将有助于人们应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细胞焦亡是一种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调节性细胞死亡。蛋白酶介导Gasdermin的剪切有助于释放N末端结构域,转运到细胞膜上形成寡聚
学位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冲击了全球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对于SARS-CoV-2,我们亟需研究了解其致病机理以及所引发的免疫反应,以帮助临床治疗与疫苗研发。SARS-CoV-2与同为β属冠状病毒的SARS-CoV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以往对于SARS-CoV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B细胞,T细胞反应具有更持久的免疫保护作用。且在如冠状病毒这类呼吸道病毒感染过程中,CD8+T细胞对于肺部病毒的清除和诱导机体免
学位
淋巴瘤是全世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癌症之一,具有难察觉、发病快、死亡快的特点,每年超过20万人死于淋巴瘤,且呈年轻化的趋势,淋巴瘤已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不能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蛋白在淋巴瘤细胞中常发生异常激活和突变,促进其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因此成为治疗淋巴瘤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然而
学位
目前的基础研究表明,从动物骨骼中提取出的一些蛋白肽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治疗骨关节炎等功效。本文主要研究酶解所得的澳洲牛骨蛋白肽(ACBP)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ACBP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在生化水平和细胞水平测定ACBP的抗氧化能力,在动物实验水平测定了 ACBP抗氧化与抗衰老的能力。实验证明ACBP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应用前景。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本次研究中,发现ACBP中含有高含量的胶原特征氨基
学位
免疫系统主要由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能保护宿主免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同时也能避免宿主产生不当的或过度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疾病通常是由适应性免疫系统失调攻击自身组织造成的,而自身炎症性疾病是因天然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参与了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和系统性自身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找到并研究影响树突状细胞发育与
学位
适度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但过多的黑色素易导致皮肤色素紊乱沉着,产生黄褐斑、老年斑痣、术后发炎性色素沉着等诸多皮肤类问题。皮肤色素沉着不仅取决于黑素小体的产生量,也取决于黑素体转移到邻近的角质细胞中的数量,因此,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与转移对改善皮肤色素沉着有着重大意义。本课题使用腰果壳油粗提物(CNCE)在斑马鱼水平上进行用药验证,观察药物能否抑制斑马鱼幼体中黑色素的生成。自用
学位
细胞死亡是维持生命体正常形态功能与生长发育的所必须的生命过程。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途径,区别于细胞凋亡,它能引起细胞损伤。现已证实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在机体内受到严格的分子调控,因而又被称作细胞程序性坏死。本文选择TNFR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所介导的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信号通路为研究方向,对该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RIPK1以及FADD的死亡结构域复合体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望从分子
学位
牡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养殖。2019年我国牡蛎产量高达522.6万吨,位列世界第一。牡蛎对金属尤其是铜、锌有很强的富集和耐受能力,常导致牡蛎金属含量超标,影响食用安全。因此,了解牡蛎对金属富集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而培育低金属富集的牡蛎品种,对于牡蛎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牡蛎金属富集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索金属对牡蛎的毒性效应以及生物标记物开发,关于金属富集的分子机制研究
学位
研究目的:整合素β6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但具体调控机制未知。由于基因的表达调控与转录因子的活化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密切相关,本课题拟通过对影响整合素β6表达的转录因子活化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进行研究,探索口腔鳞癌中整合素β6高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方法:比较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鳞癌组织与正常口腔上皮组织中整合素β6蛋白的表达差异。在口腔黏膜白斑细胞中过表达β6后,检测细胞的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