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导致边界难以辨别,肿瘤全切十分困难,而肿瘤切除范围又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力求最大安全范围内肿瘤切除是其首选治疗策略。随着人类对大脑功能网络图谱研究的深入,对于靠近、累及或侵犯重要功能区的胶质瘤,手术理念已由“解剖模式”发展为“解剖-功能模式”,对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以确保患者术后良好生活质量。而平衡好手术切除程度与神经功能保护的天平是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关键,将直接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好坏挂钩。术中如何辨别肿瘤边界是决定肿瘤切除程度的关键,而明确毗邻、受累或被侵犯的功能区皮层分布及皮层下传导纤维束走形与肿瘤组织的位置关系和确保传导通路完整性是预防手术损伤造成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最有效方法。随着多模态磁共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唤醒麻醉、神经电生理定位及监测技术和荧光导航等众多新型辅助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术者提供了众多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基于清醒开颅联合多种辅助手术技术和常规手术在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对比其在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术后功能恢复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探讨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结合影像资料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脑功能区胶质瘤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精准手术组20例,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常规MRI进行三维重建来辅助术前手术计划的设计;术前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精准定位肿瘤位置,指导切口设计;术中切开硬膜后应用超声定位肿瘤大小及位置,选择合理入路并辅助筛查肿瘤残余;荧光导航技术实现肿瘤边界可视化引导切除。术中唤醒联合神经电生理定位技术定位中央沟、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区,并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感觉、运动及语言皮下通路的完整性,指导术中对功能区皮质及皮下通路的保护。常规手术组20例,术前根据术前MRI定位肿瘤位置及与解剖功能区关系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在常规白光显微镜下,通过脑回和脑沟定位功能区,根据肿瘤质地和颜色等判断肿瘤边界及切除程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48~72h内复查MRI,对比术前MRI,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分)、术后住院时间(天)及术后并发症(癫痫、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等情况。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力及语言功能评估并记录,出院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或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随访6个月,并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术后KPS评分、肌力及语言功能评估,并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记录两组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变化及恢复情况。根据随访时患者的生存状态,统计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记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在性别、年龄、术前KPS评分、肿瘤体积、肿瘤位置、术后病理等方面(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精准手术组肿瘤全切除15例(75%),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肿瘤全切除8例(40%)(P=0.025<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5±3.453天,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的16.35±4.107天(P=0.011<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为3例(15%),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的9例(45%)(P=0.034<0.05)。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精准手术组患者存在永久性语言或运动功能障碍1例(5%),少于常规手术组的6例(30%)(P=0.037<0.05);精准手术组术后KPS评分为75.50±14.318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的65.00±16.384分(P=0.037<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复发2例,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的9例(45%)(P=0.013<0.05)。精准手术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评估(MSSNS)评分为56.18±2.292分与手术后为55.68±2.222分无明显变化(P=0.939>0.05)。结论: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对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