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法治化回应 ——以豫南G县为例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环境治理由此得到重视。而法治手段是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措施。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需要了解其治理背景、实践过程,并从中分析其存在的困境以及我国在法治层面上作出回应。农村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农村居住环境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不同于环境整治,需要多主体参与并进行持续性治理。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是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多元主义和地方性的。多元主义是指我们应以法律多元主义的视角看待法治,秉持多元主义的法治观。法治目标的推动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制定法,同时其他有利于法治目标实现的力量或规则也应涵盖进法律的范畴,如民间法。地方性是指法治建设应该尊重地方实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不仅仅是依照法律教条,这样才能构建我国特色法治体系。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强调法治的地方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法治的统一性。农村环境治理分为外源性治理和内生性治理。外源性治理更强调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的介入,而内生性治理则注重村庄内部,如村民和村委会的力量。农村环境治理有丰富的社会背景。一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乡村治理面向全面转型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使得一些复杂的公共事务转向政府和市场合作。二是法律背景:农村根据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进行环境治理,同时将目标层层推进,地方法治建设不断展开。三是社会基础:不少农村被垃圾包围,农村垃圾问题亟需得到治理;再者,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独特,主体分化,村民个体与村级组织存在较大关联等;当前已形成“一事一议”和“项目进村”两种治理模式。G县农村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县政府将该任务下放给供销社,供销社代表政府方,有其经验和资金的不足,但提供了完整的组织体系,融入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弥补了市场的不足,市场的经验和技术得以应用到农村环境治理之中。但此种模式实质上属于“项目进村”模式,由于缺少社会资本的参与,产生了内生性治理不足,环境问题未得以解决问题。据此分析农村环境治理存在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制定的目标在村庄内部得不到贯彻;二是环境治理成效参差不齐,不同地方治理结果差距明显;三是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多元主体在价值理念、组织结构和方法体系上分割独立。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法律规范供给不足,主要指国家制定法供给不足;二是相关法律和政策与农村环境特点不符;三是法律传送带模式存在阻滞效应,脱离具体场域,只管向下传输;四是治理主体参与失衡或者缺失,政府的治理目标和能力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市场主体参与受限、社会资本参与欠缺。故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法治化回应:一是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制度,提供充足的国家制定法、环境立法模式向规制中心转型、弥补现有法律体系不足;二是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政府角色进行转变,对市场赋权,营造农村社区组织。三是塑造环境法治文化,普及多元的规范和进行环境教育。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多样化,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水平逐步积累,债券违约风险事件开始逐渐增加。本文介绍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基本情况及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情况,并对2019年新一轮违约浪潮的特征进行了归纳。通过分析2019年债券市场及新增违约主体特征,可以发现今年企业违约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盈利能力、投资活动激进,且盈利能力未能随投资扩张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薄弱,财务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聚集“三农”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的方针政策,强调要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适应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以解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缺失问题。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村青年
“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带来机遇,很多企业抓住此次机会,成功“走出去”。随着国际承包项目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与经营的理念应发生转变。国际承包项目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外派人员及属地工人流动性较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难度。因此,全面分析国际承包项目人力资源成本,找到其中存在问题,并依据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
目前,随着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为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日趋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五大学习技能。问题解决是21世纪五大学习技能之一,并且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的基础。尽管问题解决技能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它难以得到培养。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并常被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但在小学科
另案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将正在处理的刑事案件中的一部分从本案中分离出去,单独或并入其它刑事诉讼程序中另行处理。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称谓并不统一,也称作分案处理、分离起诉以及分案审理。该机制产生后逐渐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的适用,在公开的起诉书、判决书中,都可以看到以括号标注的形式注明另案处理的情况。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立法中,对于另案处理缺乏系统完善的规定,同时学界对该机制关注度较低,实践操作中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这也是党和国家持续重视文化业的重要体现。影视行业作为文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较晚,和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同时影视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就使得政府需发挥其“第三只手”的作用,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而其中,影视行业财税政策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文献来看,有关财税政策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流动性创造作为其职能之一,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完善,加上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和其他通道主体的冲击,银行业净息差逐年缩小,银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流动性创造职能的发挥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国亟需结合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对流动性创造影响因素展开全面分析。本文进行文献和理论梳理后发现学者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是经济良好运转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源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方转移到边际生产率高的地方,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金融错配问题则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金融资源没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高效配置。金融错配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导致民营投资大幅下滑、金融虚拟化等一系列问
法律规则是一种规范命题,它由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组成。构成要件是立法者类型化的行为事实,是事实与价值的复合体。法律后果则是针对构成要件所描述的行为事实在法律上引起的反应,分为调整性后果与评价性后果。在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中,前件需要描述特定的行为类型,即构成要件,随后赋予相应的法律后果。在立法工作中,需要对不同的构成要件描述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拟制不同的法律后果。但是,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之间不是自然意
传统财务预警模型的缺陷及后果在于:因债权人收益分配优先于股东,仅仅局限于债权人“显性”违约的预警模型对于股东而言仅仅只是“报警模型”,股权投资者权益被忽略;股权投资者缺乏长期持股热情,引致资本市场波动风险;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存在“隐性”违约,引致上市公司信任危机。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直被广为诟病,其核心问题源于上市公司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不足,投资者信心缺失从而造成股票融资渠道受阻。本文尝试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