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法律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1]从中可以看出,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势在必得。在我国,随着二十多年来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执业律师的人数以及他们提供的法律服务在数量或规模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2]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城市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若干大都市及沿海一部分发达地区律师的法律服务已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许多特征。[3]但同时,作为一个拥有超常规的庞大人口、而且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我国目前的法律服务及其提供者、接受服务者等又存在着种种明显的分化或差异。这些分化或差异大致包括:我国特有的司法行政政策决定,有资格为人们提供法律服务的专门职业者分化为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两种;在地域上法律服务的内容以及数量会依据城市或乡村、经济上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或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大都会或是小城镇等等地理人文的因素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寻求并接受法律服务的当事人从大型的公司企业到个人、从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城市阶层到包括农民等在内的所谓“弱势群体”,在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和实际获得服务的质和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落差;在执业律师的内部,也因为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对应的客户层次和收入、管理形态等等差异而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首先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方法并列出主要研究内容。再次对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进行概述,介绍服务体系概念和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特点作用等,指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体系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系统描述了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的发展过程发现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起步晚和目前不完善的现状。第三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河北省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针对河北省农村法律服务现状的实证考察与分析,从河北省农民法律服务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现状并对其问题分析。针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方面,从农民的法律服务需求、法律意识、农村中常见的纠纷种类和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农村法律服务的供给方面,从农村法律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和农村法律服务的实效性进行考察分析。为解决河北省农村法律服务现面临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困境,我们务必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包括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素质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多元化解决纠纷的途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仲裁、公证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刻为农民做好法律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力量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财政职能,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资金监管措施,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
其他文献
当前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领头者发展势头迅猛,建筑行业中各企业的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施工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因为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过快,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法领域中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行政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展,行政主体职责、权限也呈现出扩张趋势,其所享有的行政自由裁
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和财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租庸调制继承、发展并终结了魏晋以来的租调制;两税法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由税人丁向税资产这一转变过程
受19世纪宗教、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乔治·艾略特接受了“有机社会”说,推崇其延续、统一、有序、发展等特点,并在其早期作品中反复实验和不断探索,试图用“有机社会”模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逐渐兴起并在此之后长盛不衰。近十年间,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也愈发多样,节目数量明显增多,但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差异不仅仅呈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巨增,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关乎人民生活环境的重大社会难题,同时
人权的实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就成为了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从贪贿类犯罪侦查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随着我国农村农民工大规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流动,农村留守老人的空巢现象也逐渐进入社会学者的视野,加之原空巢五保户等老人在农村、城市独居增加了空巢老人的数量,退休群
进入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使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金融风险之中。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的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这给经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
从2004年首次被提出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演出,“中国元素”这一概念骤然间成了热门话题,相继在广告、建筑、电影、文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但是,我国学术界专门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