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着色非滞育卵突变体(pnd)控制基因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50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进行均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制约。极端的低温、干旱以及食物供应减少等不利的生长环境严重地限制了昆虫的生命活动。昆虫在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不断感知与适应的过程中,渐渐地进化出了滞育特性。滞育是指生物有机体发育到某一阶段,其生长和发育暂时停滞以应对不利生活环境的一种生理现象。滞育可以通过生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内部生理等变化进行鉴定。家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生物,同时也是卵期(胚胎期)进入滞育的典型昆虫,其滞育的发生与其经济性状直接相关。目前,家蚕胚胎滞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滞育激素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信号对家蚕母代滞育的影响,而有关家蚕子代滞育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同时,决定家蚕胚胎滞育的遗传基础也尚未得到明确解析。因此,开展家蚕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昆虫滞育理论的补充、经济昆虫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家蚕着色非滞育卵突变体pnd(pigmented and non-diapausing)是由位于家蚕第11号染色体上的单基因引起的隐性突变,其纯合体胚胎表现为着色非滞育,而杂合体胚胎则表现为着色滞育。同时,pnd突变体卵的滞育特性只由子代的基因型决定,而与母代滞育激素是否分泌以及母代所感知的环境条件无关。因此,pnd突变体作为鉴定家蚕受精后决定当代滞育的遗传因子的优势材料,为开展家蚕子代滞育的研究以及解析决定家蚕胚胎滞育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中通过对pnd突变体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利用基因组三代测序数据得到了pnd突变体的候选基因,并结合分子克隆、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等方法确定了pnd突变体的控制基因,后期通过对pnd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其分子机制探究,为研究家蚕胚胎滞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pnd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通过ELISA技术对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雌性个体在蛹期三天的血液中滞育激素(DH)含量进行测定,发现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雌性个体在蛹三天的血液中DH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pnd位点对滞育的决定作用发生在子代受精之后,而并非受到母代滞育激素释放的影响。将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以及+pnd/+pnd野生型蚕卵同时置于25℃,12h光照/12小时黑暗条件下,催青8天后观察到88%的pnd/pnd纯合体蚕卵出现转青,其余12%的pnd/pnd纯合体蚕卵也已经出现点青且其颜色有所加深;而对于同样条件下催青的pnd/+pnd杂合体以及+pnd/+pnd野生型蚕卵则处于深度滞育状态。催青9天后发现pnd/pnd纯合体蚕卵已经全部出蚁,而pnd/+pnd杂合体以及+pnd/+pnd野生型蚕卵则继续维持在深度滞育状态,这与先前报道的pnd突变体的表型一致。同时,我们分别对36h、48h、72h的pnd/pnd纯合体蚕卵、pnd/+pnd杂合体以及+pnd/+pnd野生型蚕卵进行解剖,发现pnd/+pnd杂合体胚胎和+pnd/+pnd野生型胚胎停滞在48h左右,而pnd/pnd纯合体胚胎则一直发育。2.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我们采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对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基因组进行三代基因组测序,以大造基因组序列数据作为参考,通过使用基因组可视化软件Savant Genome Browser 2.0对基因组三代测序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在pnd/pnd纯合体基因组11号染色体上KWMTBOMO06872基因区域以及该基因的基因间区存在基因组结构性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3.Bmtret1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差异分析KWMTBOMO06872基因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 Base上的基因注释为Bmtret1-like,结合果蝇基因组数据库Fly Base和NCBI等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同源基因为海藻糖转运体Bmtret1,将Bmtret1作为pnd突变体的候选基因。通过q RT-PCR调查了Bmtret1在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中的表达模式,发现该基因于6h、12h和18h在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nd/pnd纯合体。同时,我们分别在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中对Bmtret1进行分子克隆并对克隆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pnd/pnd纯合体基因组中存在747bp核苷酸序列缺失现象,其中包括Bmtret1基因的3′UTR缺失355bp、基因间区缺失392bp。我们进一步在多个家蚕品系中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克隆分析,发现Bmtret1基因的3′UTR缺失355bp、基因间区缺失392bp的现象在pnd/pnd纯合体基因组中特异存在。我们利用双荧光素酶系统实验对Bmtret1基因的差异位点进行验证,发现Bmtret1基因的3′UTR缺失355bp导致该基因的m RNA水平显著下调。4.Bmtret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对Bmtret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584bp,共编码527个氨基酸,Bmtret1基因属于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成员,Bmtret1蛋白共含有12个跨膜结构域。对多个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中Tret1及其两侧基因的共线性进行分析,发现古代泛素蛋白1(Ancient Ubiquitous Proein1,AUP1)基因、粘脂蛋白3(Mucolipin3)基因、Tret1基因、TBC1结构域家族14(TBC1 domain family14,TBC1D14)基因、视黄醇脱氢酶11(Retinol dehydrogenase11,RDH11)基因具有保守的线性排布,说明Bmtret1在鳞翅目昆虫中极其保守。5.Bmtret1基因的功能研究为了探究Bmtret1基因在家蚕胚胎滞育决定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野生型家蚕品系大造(Dazao)中对Bmtret1基因进行敲除。通过体外转录合成Bmtret1基因的两个特异的sg RNA,并与Cas9蛋白混合后,将其显微注射于低温(15℃)催青大造刚产的蚕卵中,注射后G0代蚕卵在25℃催青,在G1代本应该全部滞育的蚕卵中获得了和pnd/pnd纯合体相同的突变表型,即蚕卵表现为着色非滞育。因此,我们将Bmtret1基因确定为pnd突变体的控制基因。同时,我们对非滞育个体进行Bmtret1基因序列测序,发现在该基因的sg RNA靶点附近存在4种序列编辑现象且均致使Bmtret1基因发生移码突变,使其功能丧失,从而达到对Bmtret1基因功能的敲除。结果表明,Bmtret1基因对家蚕胚胎滞育的调控是必需的。6.Bmtret1基因调控pnd突变体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Bmtret1基因调控pnd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我们分别测定了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6h、12h、18h和24h子代海藻糖和糖原含量,发现pnd/+pnd杂合体及+pnd/+pnd野生型18h和24h子代海藻糖和糖原的含量都显著高于pnd/pnd纯合体,暗示Bmtret1基因调控pnd突变的形成可能是由于pnd/pnd纯合体、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中该基因表达量的不同致使海藻糖的转运出现差异,从而限制了海藻糖向糖原的转化,造成pnd/pnd纯合体胚胎着色非滞育,而pnd/+pnd杂合体和+pnd/+pnd野生型胚胎表现为着色滞育的表型。综上所述,海藻糖转运体Bmtret1基因的突变导致了家蚕着色非滞育卵突变体pnd的表型,Bmtret1基因可能在特异性转运海藻糖以及促进海藻糖转化为糖原从而为pnd突变体胚胎的发育提供能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收集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IOH)患者和健康者的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探讨其口腔菌群组成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口臭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7例IOH患者和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例健康者,按照口气值分为轻度IOH组(H1组)、中度IOH组(H2组)和口气正常组(C组)。采集3组人群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采用16S rD
期刊
家蚕(Bombyx mori)是由野桑蚕驯化而来的一种鳞翅目昆虫,以桑叶为食,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完全变态发育阶段。家蚕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高效合成蚕丝蛋白,此能力远超其它昆虫。家蚕因能产丝而贡献于人类,孕育产生了绵延逾5500年的蚕丝产业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腺(Silk gland)是家蚕体内唯一能合成和分泌丝蛋白的器官,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其中,中部
学位
家蚕因能吐丝结茧而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经济和文化贡献。丝腺是家蚕合成分泌丝蛋白的唯一器官,而丝腺中丝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与蚕丝产量和性能息息相关。早期的研究表明家蚕的丝蛋白主要包括丝胶蛋白和丝素蛋白,其中丝胶蛋白包括Ser1、Ser2、Ser3,丝素蛋白包括fib-H、fib-L、P25,丝素蛋白被丝胶蛋白包裹,它们由液态固化后,经吐丝口吐出,形成丝纤维。近年来,发现家蚕茧丝蛋白还包括一些其它蛋白,如由
学位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双子叶木本植物。我国是种植桑树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铸就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桑树也是一种生态经济型树种,在生态环境治理、医疗保健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桑树基因组的解析,桑树的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然而桑树仍然缺乏成熟的转基因体系,严重制约着桑树的功能研究,已成为桑树产业提质增效以及现代桑树学科发展的瓶颈。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需具备三个条件
学位
自然界昆虫卵色多样性与其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探究昆虫卵色形成的生化与遗传基础,将为揭示昆虫外观色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生物体外观颜色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色素物质是昆虫色素色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含量以及空间定位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外观色多样性。因此,了解参与卵色形成的色素物质,其在体内的合成和代谢过程,以及这些物质如何被转运和沉积到特定位置,是揭示昆虫色素色及其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研究。家蚕作为著名经济昆
学位
微孢子虫是一种胞内专性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感染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目前已鉴定的微孢子虫超过1400种。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是最早鉴定的微孢子虫,是家蚕的重要病原之一,其感染家蚕会引发微粒子病,该病既可以水平传播,又可经卵垂直传播,是蚕业生产中的重大病害,每年给蚕桑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因此,家蚕微粒子虫是养蚕业中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母蛾镜检是蚕业中
学位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家蚕中部丝腺的let-7 microRNA后,中部丝腺细胞的DNA含量和ATP含量显著增加,中部丝腺增长变粗,但部分丝胶蛋白残留在丝腺腔,蚕丝产量下降。通过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转录组测序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了丙酮酸羧化酶(PC)是let-7在中部丝腺的靶基因。当PC在中部丝腺特异高表达时,中部丝腺出现了与let-7敲除相似的表型,但在中部丝腺敲除P
学位
<正>治疗睡眠障碍不能仅靠药物,而要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标本兼治。夜间辗转难眠,白天昏昏欲睡,心情烦闷焦虑......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的多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失眠的痛苦。有些人认为,睡不好那就吃安眠药。其实,睡眠障碍不能简单用睡眠时长来判断,更不能盲目服用安眠药。失眠者该采用哪种治疗方式,需要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另外,安眠药是处方药,属于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患者要严格按照
期刊
当前,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逆全球化、贸易摩擦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利用数字经济形成制造业新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采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流域异质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产业链韧性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和
期刊
唾液腺作为一个经典的外分泌组织,其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唾液腺是模式生物果蝇体内最大的分泌器官,参与幼虫体内非消化酶和黏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并在果蝇幼虫期和幼虫向蛹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唾液腺生长的调控研究仍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果蝇幼虫唾液腺的生长过程受到胞外信号及其相应受体的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介导胞外信号传递的重要组分,其中章鱼胺受体Octβ3R作为经典的GPC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