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的热环境绩效评估——基于多尺度的研究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形态的干预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还缺乏多尺度城市形态的热环境绩效系统评估。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年鉴、Google Earth和WUDAPT等数据,通过SPSS和Amos等分析软件,依次从宏观尺度(我国266个地级市)——中观尺度(3个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微观尺度(重庆市渝中区)系统探究了城市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潜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宏观尺度上,紧凑度指数与夏季白天的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关系,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与SUHI呈现显著正向作用关系,而连通度指数对SUHI没有显著的影响;2)中观尺度上,不同形态特征在这三个火炉城市的热效应不同。在南京,建筑高度是影响南京热环境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在武汉,三类紧凑形态LCZ(Local climate zone)的平均LST均高于开放形态LCZ。中观尺度城市形态与热环境在重庆的关系较复杂,在紧凑的区域,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城市的热环境将改善;然而在形态开放的区域,建筑高度的增加反而会导致热环境的恶化;3)微观尺度上,建筑高度和地表粗糙度对城市地表温度有着负向的直接和总的影响关系,建筑密度、天空开敞度和街巷高宽比对地表温度有着正向的直接和总的影响关系。然而,建筑高度的增加会作用于街巷高宽比对地表温度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关系,也会通过地表粗糙度和天空开敞度对地表温度产生负向的间接影响关系,并且负向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总和大于正向关系。同理,建筑密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NDVI来间接加剧热环境,但另一方面建筑密度会通过减少天空开敞度和增加地表粗糙度的方式缓解地表温度。建筑密度作用于城市地表温度负向的间接关系远小于正向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最后,本文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针对城市热环境的改善全面系统地提出最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解决方案,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宜居的人居环境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基于新时代文化的精神堡垒、经济协同、城镇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立足文化自信旗帜高举、历史文化保护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针对历史城镇复兴背后的文化基因稀释现状,结合文化深耕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选取文化基因视角对历史城镇的文化基因体系构建与保护应用展开研究,以应对文化基因体系庞杂、研究理念未更新、组构层积不明、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应性尚有欠缺的等研究现状,优化文化基因研究方法,完善主体文化基因构成体系,指出文
学位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通过视觉传递到人脑,使人获得景观体验,即景观感知。景观感知虽主要受视觉感知的影响,但热感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感知,宜人的热环境会激发游客的游兴,而不舒适的热环境则会使得游客的体验变差。此外,景观感知主体(人群)对于物质环境中景与热的感知程度也会因其鉴赏能力、思维水平及身体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
学位
重庆市山地古镇聚落因为所处地区本身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选址和营建上非常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满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念。在中国和重庆地区自身长久深远的古镇聚落建设历史之中,在处理古镇聚落营建与自然关系之间极为丰富而的智慧经验,由起初被动地适应的阶段逐步演化发展到更为巧妙地利用自然的阶段,古镇聚落与自然之间在不断地互动之中相辅相成共同发
学位
近年来,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水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蓝藻水华中具有毒性基因的藻类释放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传递,也给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水华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产生的具有生理毒性的微囊藻毒素(MCs,Microcystins)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MCs中存在最为广泛、丰度最高、毒性最强的一种异构体,
学位
古城作为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地,也是空间维度上城市遗产的集中地。当前古城未协调好活化与保护的矛盾,活力提升与古城发展未实现良性融合,古城面临着活力消解、品质下降的现实困境。古城活力与古城的保护、更新、发展始终呈现紧密联系的状态,因此古城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延续并提升古城活力。重塑与激活古城空间活力成为引领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新数据环境的到来正为运用多源数据揭示、分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因地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其建设相对平原地区更为复杂和特殊,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于欠发达阶段。长期以来山地城镇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普遍、景观格局破碎等生态问题对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的山地中小城镇展开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安全格局和山地
学位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在知识经济加速迭代的新形势下,各类组织要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实现能力,需要在深入分析传统员工培训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行政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思考并探索在员工培训的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文化上进行转型,这也是当前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持续空间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现实约束,国土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三区用地竞争越发凸显。特别是我国山地县域地区,在当前生态政策和自然本底双重强生态约束下,国土空间利用矛盾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用地的核心冲突转型成为必然现实,探索“生态优先下的城镇-农业空间用地矛盾机制”成为实现国土空间利用可持续管控的重要前提。因此,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空间冲突等理论
学位
长江大保护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江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长江遗产保护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而江心岛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较为悠久,却少有研究关注。本文选取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长江川江段江心岛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演变与特征。首先,研究从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历史人文的多元性层面解析环境对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影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率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福祉的同时,也遇到了城市热岛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的困扰。其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因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风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