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文化基因体系构建与保护应用研究——以舟山定海古城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时代文化的精神堡垒、经济协同、城镇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立足文化自信旗帜高举、历史文化保护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针对历史城镇复兴背后的文化基因稀释现状,结合文化深耕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选取文化基因视角对历史城镇的文化基因体系构建与保护应用展开研究,以应对文化基因体系庞杂、研究理念未更新、组构层积不明、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应性尚有欠缺的等研究现状,优化文化基因研究方法,完善主体文化基因构成体系,指出文化基因优化与谱系筛查路径。在研究内容上,文章在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文化基因研究背景、范围与对象、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提出了研究框架。第二章“相关概念与实践研究基础”分析了文化基因及其他城镇相关基因研究现状,通过对其分类、提取、层级、传承及研究重点的分析解读现有研究。第三章“历史城镇文化基因体系构建”则是方法构建内容。首先,基于城镇研究理念的价值变迁,认为应当从21世纪的复杂科学理念下的生命观解读文化基因,并指出了文化基因的遗传逻辑。随后,基于基因遗传逻辑与现有文化基因识别模式提出了“转录+逆转录”模式的优化方法,一是基于基因转录方法,认为文化基因应当包含物质与信息的双层识别内容,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态环境脉络、形态演变脉络、历史发展脉络、精神传承脉络的分类体系;二是运用逆转录的方法,本文认为文化基因同样具有与基因相似的结构与功能,类似于基因的碱基序列、片段及基因整体的构成结构,文化基因亦有着“元—列—组”的基因结构,“元—列—组”的逆转录过程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与实操性。三是基于“转录+逆转录”过程提取“两层,四脉”之下的文化基因“元—列—组”组成,认为文化基因应当由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习俗基因、信仰基因及历史基因构成,并最终构建文化基因的“两层,四脉,三级,一谱”体系框架。第四章“舟山定海古城文化基因体系构建”属于实证研究内容,本章首先针对舟山定海古城物质与信息层下古城变迁初步转录识别了古城文化基因母体。随后对定海的四脉基因构成进行逆转录提取,验证及回应了两层识别内容,并最终形成了定海古城背山环水面海临岛,礼制基础、实用为先,徽式风格,海岛特点,船渔文化、吴越色彩,佛教为主,多元包容,军事重镇、海防要塞等的文化基因体系。第五章“舟山定海古城文化基因保护与更新探索”亦为案例实践。文章根据基因逻辑提出不同阶段的文化基因优化路径,针对古城文化基因体系分析了当代定海城市文化基因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海古城的保护及更新策略,包括地脉基因的山海城宏观格局保护,形脉基因的空间及建筑体系导控,以及文脉、史脉基因的文化基因保育传承策略,并指出具体实践方法。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产生活均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土地资源。协调的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相反,土地利用未进行有效配置、用地总量失控、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将引发各种问题。可以说,土地利用在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中,是兼顾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的桥梁纽带,也是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将各项功能用地在格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各类土地的协调
学位
林地对山地水文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维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成片林地,相对受到较好保护。但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存在大量面积小于3.3公顷、用地性质被“三调”划定为03林地,在占用林地立案的范围之外。这部分单块面积小于3.3公顷的“碎片”林地,或为残留自然林、灌木林,或为人工经济林,包括部分野生果林。受水文环境影响,碎片林地多分布于山顶、沟谷或水体岸带。规划中,大部分易被归入建设单元之间
学位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文化的世纪。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增长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提升,更加强调“以空间换品质”,重视城市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而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国际共识。从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战略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
学位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以及长久以来的耕地政策,造就了我国农地破碎化的基本格局。在面对国土近60%以上区域为山地,增量型发展建设西移的现实情况下,融合都市农业相关理念,通过“以农护地”模式保障农业用地生产能力的同时,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留存的破碎化农地对于提升城镇食物系统韧性、满足居民自发性种植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开天窗”形式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呈碎片状
学位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下休旅介入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游客对乡村休闲体验活动的需求提升,使得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养运动等丰富的旅游产品出现,促使乡村聚落空间剧烈重构。目前全国休旅介入型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差异,部分乡村因重构转型不当,陷入产业同质低端零散、空间功能适配低下的发展困境,同时,大量乡村规划趋同、指导性弱,无法有效指导乡村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态势下,休旅介
学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在“现代性”的扰动冲击下显示出了巨大的脆弱性,乡村社区系统物质空间形式破败、社会结构老化等问题都导致中国乡村社区空间与结构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乡村社区身为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物质载体,在以“天人合一”的选择和布局模型、“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社区网络关系中,本应显示出和睦共存、稳定平衡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和结构,而外部的干扰影响却正逐渐地在打破这种和谐与稳
学位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明确县域村镇的发展潜力有利于把握村镇的优势资源以及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大量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商品等向村镇不断流动。村镇的发展逻辑随之发生转变,表现在村镇的发展潜力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由区位、规模、资源等所构成的本底条件,二是由资金、人才、商品等不同要素在空间中流动所形成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基于关联性的视角,凝练科学问题“关联性对西南县
学位
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氮素是受纳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尾水深度脱氮对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可在污水处理同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兼具生态处理与能源回收特性,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耦合技术。然而,碳源不足极大限制了CW-MFC深度脱氮与产电的能力。为了改善CW-MFC在尾水环境中效能低下问题,本研究基于“湿地碳源内循环”思维,以湿地植物凋落物制备的发酵液作为外
学位
三峡工程在2009年就进入后期建设时期,库区城市的迁建移民也已进入解决后续生态安全问题,优化居住环境质量、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点工作方面。城市的生活品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舒适的城市生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高活力来展现的,居住空间活力更是城市日常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更新工作进程并不理想,受重视程度不足,复杂的物质空间问题往往集聚体现为社会性发展困境,面临着
学位
高校校园遗产是学校在长期高等教育活动下形成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其包括校园整体历史风貌环境、场所、建筑等物质性遗产以及校风校训、相关重大事件与人物等非物质遗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5所高校校园遗产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有32处现以高等教育功能使用的校园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所高校校区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或市级历史风貌区。就国内外校园遗产的保护现状而言,多倾向于保护历史建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