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LP技术的前驱体转化SiOC(Fe)陶瓷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高温特性、耐腐蚀特性,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陶瓷高硬度、高脆性和低断裂韧性导致陶瓷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传统的成型加工工艺已难以满足具有复杂形状件或具有微纳结构的陶瓷部件加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型制造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该技术在高性能陶瓷的成型制造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突破传统陶瓷加工和生产的技术瓶颈,扩大功能陶瓷的应用范围,为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制造技术提供变革性的推动力。本文将前驱体转化SiOC(Fe)陶瓷技术与3D打印技术结合,合成较低粘度,高光敏性和良好固化强度的铁化合物改性前驱体光敏树脂,通过数字光处理技术(DLP)可以成型出各种复杂结构和微纳特征结构的模型。在1000℃氩气气氛中裂解能够得到形状完整收缩均匀的陶瓷产物模型,研究了陶瓷化过程中陶瓷产物的物相变化、体积收缩变化等内容,为DLP技术的前驱体转化SiOC(Fe)陶瓷应用奠定基础。下面是主要研究结果:1、合成乙烯基二茂铁改性的前驱体树脂,当TMPTA质量分数为30%、光引发剂819质量分数为1%、乙烯基二茂铁质量分数为6%时前驱体树脂拥有良好的成型性能,此时前驱体光敏树脂透射深度为127.99μm,临界曝光值为2340.65mj/cm2。通过DLP打印技术,制备的前驱体树脂可以成型出各种结构,在氩气氛围中制定合适的裂解制度可以得到结构完整、表面形貌良好的陶瓷模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改性后的前驱体进行裂解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裂解的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中的无定型碳逐渐向有序结构转化,且在陶瓷产物析出了晶态的Fe3Si;裂解温度上升,裂解所得到的陶瓷产物的硬度逐渐升高,经1000℃裂解后陶瓷产物硬度为5.92GPa;在1000℃的裂解温度下陶瓷模型的质量剩余为45.27%,密度为1.89g/cm3,线收缩率为32.94%。2、制备乙酰丙酮铁改性的陶瓷前驱体光敏树脂,随着乙酰丙酮铁掺杂量的提升,每50μm固化层厚所需要的曝光能量由0.5wt.%的256.2mj/cm2提高至3wt.%的717.85mj/cm2。研究乙酰丙酮铁改性的前驱体树脂的陶瓷产物的物相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乙酰丙酮铁掺杂量的提升,裂解后陶瓷产物的XRD图谱中23°处的吸收峰高度增高,半峰宽度降低,表明裂解后陶瓷产物内有序结构增多。1000℃下裂解的陶瓷模型结构完整,陶瓷模型线收缩率为43.2%,质量损失为54.6%,陶瓷体密度为1.804g/cm3,硬度值为8.16GPa。
其他文献
随着三维扫描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物体的三维数据。三维数据在测绘、无人驾驶、电商购物、文物保护、逆向工程以及工业自动化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手机厂商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需对手机外壳各类的关键尺寸进行检测,以保证良品率。手机外壳常用的检测手段为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和二维影像测量仪等。手机外壳的微小结构甚多,需要检测的尺寸项目繁多,三坐标测量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效率低下;而二维影像测量设
在一定条件下,光入射至金属表面会产生等离子体共振现象(SPR),共振条件对表面的介质介电常数十分敏感,因此,被用于制造SPR传感器。该类传感器具有实时、无标记、高分辨率且样品消耗低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生化反应监测。此外,具有成像能力的SPR传感器在高通量检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中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基于声光可调滤波器(AOTF)的光谱调制型SPR成像检测仪。其特点在于可实现快速(1p/s)、
受控核聚变因其固有的核安全性、可用燃料的区域广泛性和持久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优越性,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而以托卡马克装置为代表的磁约束核聚变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受控核聚变方式,其中试验包层块模块的第一壁结构件直接面对等离子体,被认为是聚变堆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因其固有的几何稳定性、高热导率、较低的热膨胀和辐照肿胀系数等优良的热物理特性,并且其低活化成
近年来随着增材技术的迅速发展,制造方法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增材制造技术共有的制造缺陷仍旧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特别是台阶效应、表面质量差、成型时间过长、打印件力学性能差等问题。但是,2015年提出的一种连续液面成型技术(Continuous Liquid Interface Production,CLIP)颠覆了之前的增材制造的方式,解决了上述传统增材制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此技术自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三维重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贴近。普通物体的三维重建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重建得到的点云质量与精度都较高,而对于高反物体和深色物体的三维重建依旧存在些许问题。高反物体与深色物体由于采集的图像上存在过曝和欠曝现象,导致重建得到的点云出现缺失。另外,由于双目相机采集图像的位置不同,致使采集得到的图像上反光区域不同,也加重了点云的缺失。本文针对以上两个
目前场景三维建模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基于两种思想,正向思想和逆向思想。正向思想基于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Maya、CAD等主流的建模软件,但是从想法到设计再到建模,所耗时间周期太长,成本高。逆向思想是基于传统的三维重建设备三维扫描仪,如激光扫描仪,双目立体视觉系统,TOF深度相机。这些三维扫描设备价格昂贵、设备结构复杂、采集数据量大、扫描时间长、实时性差、场景建模效果不理想。随着消费级深度相机
5G技术的普及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信息传输网络将经历一次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不断激增的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以及迫切的通信流量需求都在警示着通信容量危机的到来。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恰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及城市建设都对信息传输网络有着极大的依存度。因此发展新一代的信息传输网络的需求迫在眉睫。作为信息传输网络的重要组成
受光学系统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尺寸小于200 nm的生物结构。为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出现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可分为基于受激辐射损耗的显微成像技术、基于频域调制的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以及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等,为研究尺寸在衍射极限之下的生物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迅速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成像技术(stochastic
涡旋光束是指相位在空间上呈螺旋分布的结构化光束,由于相位分布中心的不确定性,其光强表现为暗中空分布。涡旋光的每个光子都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独特的动力学特性、轨道角动量特性和拓扑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微粒操控、粒子捕获和光通信等领域。尤其在通信领域,由于轨道角动量具有无穷正交性,这一新的物理维度可以极大地提高光通信容量和传输速率。在涡旋光通信研究中,主要可分为模式调制和模式复用两种通信方式。模式调制
光声成像技术以独特的光学吸收对比成像机制,及跨越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多尺度观测能力,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组织固有的光学吸收特征谱,光声显微技术无需外源标记,可以实现生物组织三维形态结构的高对比、高分辨成像。传统光声显微成像系统一般采用压电型超声换能器作为光声信号的探测装置,受压电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限制,这类换能器的探测带宽往往有限。探测带宽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