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圣母形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的“切支丹物”集中体现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这一过程。这些“圣母”形象随着芥川龙之介对基督教、西方文化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试图将芥川的“圣母”形象作为着眼点,将其与传统西方基督教中“圣母”形象做比,探讨芥川“圣母”形象的独到之处。笔者通过总结概括芥川作品中“圣母”形象的相似点,在细读她们在文章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意图后,将芥川作品中的“圣母”形象粗略地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代表作品中隐性的圣母观念的“圣母”形象。在这类“圣母”形象中,圣母只作为一个符号,多出自作者的旁白或主人公的叙述中。“圣母”并未获得主动、自由表述自己的机会,她的出现强调潜藏在整篇文章中的圣母观念。如《烟草与魔鬼》、《于连·吉助》、《诸神的微笑》、《报恩记》、《志野》、《丝女纪事》、《商贾圣母》;二是代表作品中显性的圣母认知的“圣母”形象。这类“圣母”刚好与作为符号出现的圣母相反,她们可有一定的“自由”来表述自己。“圣母”亲自开口或者是具有圣母特质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地表述,如《基督徒之死》、《长崎小品》、《黑衣圣母》、《阿吟》。还包括作者直接在文中表露的自己对圣母的认知,如《西方之人》、《续西方之人》;三是代表作品中杂糅的圣母文化的“圣母”形象。这类“圣母”形象本身是杂糅的,如《邪宗门》、《我的散文诗——日本的圣母》。西方基督教中的圣母形象并非是一层不变的,是随时代而变化。因此,笔者主要从基督教历史上对圣母形象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时期来进行基督教传统中的圣母形象的讨论。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圣母形象大致可分为:《圣经》文本中的玛利亚形象——世俗女子;教父时代至中世纪盛期的圣母玛利亚——女神;中世纪后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玛利亚——人神。笔者将芥川作品中的“圣母”形象与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圣母形象进行对比可知,芥川作品中的圣母形象有三大创新之处:一即对圣母形象所代表的基督教、西方文化的反思;二即对圣母“母性”、“人性”的思考;三即杂糅的“玛利亚观音”。而“玛利亚观音”形象不仅是芥川对圣母形象的思考,也是芥川用来表现日本本国宗教、文化与基督教以及西方文化之间的张力的一种方式,如《邪宗门》《我的散文诗——日本的圣母》和《长崎小品》。正是在这种张力的基础上,芥川取材历史,形成文学上芥川的“玛利亚观音”形象。而“玛利亚观音”形象正符合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畴。笔者采用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玛利亚观音”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玛利亚观音”的产生原因及其接受情况。并且对这样杂糅的“玛利亚观音”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可清晰地明白异质文化或跨文化之间进行的交流、冲突具有的特点。
其他文献
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而领导者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如何更好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创新型领导者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首先要深入分析创新
压力容器作为特种设备,在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由于压力容器使用工况的特殊性,在承受高温、高压以及腐蚀性的环境中,如果结构中存在变形的问题,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油画材料及技法的演进大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概括地可分为古代“丹培拉”绘画技法,古典“间接法”油画技法及近代“直接法”油画技法三阶段
目的通过对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研究,针对现代大空间建筑的消防需要,运用多项高新技术,将计算机、红外信号处理、通讯、机械传动、系统控制等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
分析在日中国留学生各滞在期内的应激源、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的特点,提出援助对策。方法:问卷共调查161个样本,有效样本158个。结果:经济开支和学业问题是在日中国留学生持续
随着烟草事业的不断发展,烟草行业对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专卖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烟草专卖队伍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
本文从节能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观点出发,慨述了钢铁工业传统工艺的发展动向,并就一些与开发新材料密切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介绍,还对新型材料作了阐述。
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中国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已从父权制社会中脱胎出来,进入了文明时代。其时单偶制家庭已在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父
60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