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咪唑及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文献综述,分别阐述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缩氨基硫脲阴阳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ⅰ)分别概述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合成以及缩氨基硫脲应用于识别领域的研究意义;(ⅱ)综述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现状和进展;(ⅲ)综述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受体和缩氨基硫脲在阴阳离子识别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第二章: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加热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以邻苯二胺磷酸盐和脂肪酸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邻苯二胺50mmol,n(邻苯二胺):n(甲酸)=1.0:1.5,磷酸4g和反应时间7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做放大实验,产率达89.3%,并且扩展反应底物,发现此合成工艺也适用于合成其他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该工艺优于传统无溶剂法、微波无溶剂法,而且操作简便、产率高、无需溶剂、对设备腐蚀性低、绿色环保、可在实验室大量制备,具有大量工业生产的潜力。  第三章: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N-芳基香豆素甲基酮缩氨基硫脲受体分子S1和S2,利用UV-vis吸收光谱考察了其与Fe3+,Hg2+,Ag+,Ca2+,Cu2+,Zn2+,Pb2+,Cd2+,Ni2+,Cr3+,Mg2+等阳离子的识别作用,对Cu2+实现了裸眼检测,主客体间形成1:1的配合物,同时,受体分子S2对Cu2+的络合常数大于S1;受体分子S2对Cu2+的最低检测限为2.0×10?7mol/L,稳定常数Ks为1.02×105L/mol,在EDTA存在的条件下,表现出了对Cu2+的“off-on”识别模式,最后,通过质谱对其识别机理进行了探讨,证明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  第四章:设计合成了一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受体,在DMSO-H2O(1.5:8.5v/v)的含水体系中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该受体对F-,Cl-,Br-,I-,AcO-,H2PO4-,HSO4-,CIO4-和CN-等阴离子的响应。通过研究表明,该主体化合物在该介质中对CN-可以实现高选择性双通道裸眼识别,在相应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他文献
有机氰化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有机反应,通过有机氰化反应可以合成很多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例如:腈、氰醇类化合物、α-氨基酸、α-氨基腈、α-氨基酮等;同时也是合成手性化合物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机氰化反应在工业、农业、医药、染料、颜料、液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行业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氰化剂主要为:氢氰酸、金属氰化物(氰化钾、氰化钠、氰化亚铜等)和三甲基硅氰(TMSCN)等。这些氰化剂有剧毒、腐
在构建重要结构单元化合物的研究中,N-O键化合物,如O-芳基肟醚、O-烯基肟醚、硝酮和氮氧化物已被广泛用作重要的合成原料和中间体。例如,可将其作为合成苯并噁唑,4-苯并呋喃/二氢苯并呋喃,5-吡咯烷,哌啶,吲哚生物碱,手性伯胺,吡咯,异噁唑,氨基酸,顺式-1,2-氨基醇等的关键前体。N-O键化合物在[3,3]-重排,[1,3]-重排,环加成,C-H活化,自由基捕获反应或相关转换反应中已有广泛应用。
由于合成天然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煤或生物质基合成气经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气(SNG)又重新引起燃料化工界的重视。这是因为,SNG具有与来自自然界的天然气(>95%甲烷)完全相同的燃
Silicon (Si) can enhance the resistance of plants to many abiotic stresses. To explore whether Si ameliorates Fe2+ toxicity, a hydroponic experiment was perform
本课题介绍了钯催化作用下,噻吩通过C-H键和C-S键活化,与二苯乙炔反应,从而合成一系列含硫的杂环化合物;   我们在研究sp3杂化C-H键活化的时候,除了获得一系列含硫杂环化合物,
糖异生是由非碳水化合物产生葡萄糖一个前体的重要代谢途径,如有机酸,脂肪酸,氨基酸或甘油等。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是糖异生代谢途径中一个关键酶,该酶催化水解果糖1,6-二磷
20 0 1年 12月 2 7日下午 3时15分 ,河北省衡水市委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机关液化气站北区2 0立方米的 1号贮气罐 ,排污截门因质量原因突然爆裂 ,通过裂口喷射出来的液体迅速挥
学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认真学习和领会这篇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新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产物,其产量也迅速增加。大量的污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另一方面,污泥里含有的营养元素以及有益的微生物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因此,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当今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提出,利用污泥中的大量微生物来制备生物质絮凝剂,这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