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空蚀原位失效机理及类硅藻结构WC-Ni涂层的设计、制备和抗空蚀性能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be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桨是船舶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高速转动过程会产生空化现象。而空化现象产生的气泡十分不稳定,在空泡破裂之时产生的冲击波/微射流会对螺旋桨表面产生损害,短时间内会导致螺旋桨表面发生点蚀,长时间会导致螺旋桨上出现蜂窝状的贯穿孔隙。除螺旋桨外,泵、阀门、管道等等过流部件也会发生空蚀。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和铝青铜合金是过流部件广泛使用的材料,但尚不清楚三种材料的空蚀演化机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空蚀防护技术。本文系统探讨了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和铝青铜合金的空蚀演化机制,并基于三种合金的空蚀失效机理,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类似硅藻结构的抗空蚀涂层。研究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以及铝青铜合金在空蚀过程中都会发生加工硬化现象。XRD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空蚀时间延长,三种合金内部拉伸应力都会显著增加,但拉伸应力的积累会导致裂纹的产生。在去离子水中,铸造缺陷所产生的孔隙不是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空蚀发生的初始位点,这和热喷涂涂层中孔隙缺陷在空蚀条件下的表现截然相反。在空蚀条件下,304不锈钢、316L不锈钢相邻晶粒之间非一致应变导致晶界处应力过于集中,此时,较软的晶粒在晶界处被挤压突起,突起晶粒的表层和底层之间会产生剪切应力,在空蚀冲击波/微射流持续的能量输入下,晶粒表层和底层之间的剪切应力不断加大并产生塑性形变,当塑性变形达到极限之后表层晶粒被剥离,形成初始空蚀坑。而对于铝青铜材料而言,空蚀优先从κ相和Fe(Al,Cu)相的边界处开始发展,导致κ相和Fe(Al,Cu)相逐渐暴露在空蚀环境下,随着空蚀时间的延长,κ相和Fe(Al,Cu)相从铝青铜表面脱落,形成空蚀坑。以上研究表明,无论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晶界都是空蚀的重要发育位点。基于上述发现,利用共晶法设计了一种类硅藻结构的WC-Ni抗空蚀涂层。该涂层的单元由棒状和片状WC交联结构组成类似硅藻细胞壁的Si O2骨架,提供共晶单元的强度,而类似硅藻原生质体的Ni晶粒被WC陶瓷交联结构包裹,提供共晶单元的韧性。类硅藻结构的共晶单元在Ni晶界处形成棒状和片状交联结构的WC增强相,WC增强相的宽度在30到130 nm之间,并以50-90 nm范围居多。Ni晶界处形成的棒状和片状交联结构的WC之间存在Ni的缓冲,这使得WC骨架的韧性大大提高。共晶结构的Ni和WC之间形成了一层成分为WCx的过渡层,过渡层原子的空间构型为fcc型,这和Ni的一致,所以共晶结构的WC和Ni的结合强度显著高于冷喷涂涂层中WC和Ni的结合强度。随着该结构的加工功率的增加,类硅藻结构的WC-Ni共晶单元的面积显著增加,300 W共晶结构单元的平均面积为59.1μm~2,由于能量不足以使得冷喷涂涂层中的WC未完全溶解在Ni中,进而导致Ni晶界处的WC骨架强度不够。随着功率增加到400 W,冷喷涂涂层中的WC完全溶解并在Ni晶界处析出,在Ni晶界处形成的WC骨架交联度大,并且共晶结构单元大小适中。当功率增加到500 W时,WC-Ni共晶结构单元面积更进一步加大,由于温度过高,在液态Ni凝固收缩的过程中形成了部分空隙,并且共晶结构单元生长过大,导致其机械强度降低。400 W共晶WC-Ni涂层的维氏硬度和纳米压痕机械性能明显强于冷喷涂的WC-Ni涂层、300 W涂层、500 W涂层以及316L不锈钢,并且其抵御塑性变形的能力也最强。本项目研制的类硅藻结构单元涂层的抗空蚀性能十分优秀,远超目前广泛应用的超音速火焰喷涂WC-10Co4Cr涂层、Co基涂层和Fe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空蚀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冷喷涂的WC和Ni之间主要以机械结合为主,这导致陶瓷-金属两相之间的结合力不足,在对空蚀应力的屏蔽过程中,WC和粘结相Ni之间可能会发生滑移,进而产生裂纹,形成空蚀发展的初始位点,所以其抗空蚀性较差。类硅藻结构共晶单元的WC交联骨架对Ni晶粒的晶界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使得Ni晶粒之间空蚀应力的传导被强烈屏蔽,应力基本被束缚在单个WC陶瓷骨架包裹的Ni晶粒内,使得空蚀坑主要在单个晶粒内扩展,这是类硅藻结构抗空蚀涂层抗空蚀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2.0-3.0μm中红外激光因其在多数领域有着普遍的应用而备受关注,例如军事制导、红外遥感、激光通信、生物医学等。近年来,激光晶体凭借自身在光学、热学、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已经成熟完备的制备工艺,成为在激光范畴中最多被使用的增益材料介质。而在激光晶体材料中,氟化物晶体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晶体的最大的特点是有着更低的声子能量和更长的能级荧光寿命,特别的,对于低能级跃迁产生的中红外发射影
学位
温敏性聚合物是一类溶解性能在临界温度范围变化剧烈的智能高分子。根据聚合物-溶剂相图上两相共存线的形状,水相温敏性聚合物可分为具有下临界溶解温度(LCST)和具有上临界溶解温度(UCST)的两类。已报道的温敏性聚合物中,绝大部分具有LCST型相分离行为。UCST聚合物的种类较少,但它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及与LCST聚合物互补的响应行为,在蛋白质低温分离、亲水药物递送、水常温絮凝等领域展现独特的应用价值
学位
半晶态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而微观结构会随加工工艺而变化,所以掌握半晶态聚合物加工制备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并实现有效调控,就可以起到提升聚合物性能的作用。聚(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P(HB-co-HV)]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其中的共聚单元HB和HV具有相似构型、构象和体积,因此HV单元可以排入HB单元的晶相中,形成共晶,具有独特的结晶行为。具有可共晶链结构的P(HB
学位
太阳能光催化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能源用于用于能源生产和污染物消除,开发清洁能源,被认为是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尽管近年来在太阳能光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光催化反应的光转化效率仍然很低,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因为半导体的电子-空穴复合率高,空间定向分离和迁移效率比较低,严重影响了太阳能光生电子的转化效率。主要原因是由于彼此之间的库伦引力束缚,因此,引入一个与库伦引力相反的电场,来打破库伦电
学位
在室温下对半结晶聚合物进行拉伸时,其应力-应变曲线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弹性形变、应变软化、应变硬化以及断裂,在整个拉伸过程中,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经历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从各向同性的球晶结构逐渐转变为取向片晶,之后转变成纤维结构,最后是分子链的断裂。纳米材料的加入会影响聚合物的结构演变,尽管有很多工作研究结晶聚合物的形变过程,也对其中的形变机理做出很多解释,但极少有针对附生结晶对拉伸过程中结构
学位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MXene)作为新一代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广泛地关注。Ti3C2Tx作为MXene家族的一员,因其具有高导电、比表面积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优异的亲水性等特性,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能源存储、催化、电磁屏蔽、生物医疗等领域。但二维Ti3C2Tx材料的剥离制备方法和导热性能尚未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二维Ti3C2Tx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导热性能进行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功能高分子涂层在人们日常生活、化学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疏水涂层是一种对水粘附力极小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涂层,其在防腐蚀、防冻、防雾、自清洁、防污、冷凝传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决定材料表面超疏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是低表面能和表面微纳米结构。在材料表面构建有序微纳米结构更是一种制造超疏水表面的有效手段。当前,高分子有序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有
学位
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应用于智能节能窗、防眩目后视镜和节能信息显示等领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外加电压调控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透射率、反射率和吸收率变化的现象,本质上是基于质子或离子在活性界面的嵌入与脱嵌伴随可逆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其界面光学特性。非晶中嵌有纳米晶的氧化钨(WO3)被认为理想电致变色材料之一。然而,离子对WO3活性界面作用机理仍然不清楚制约着这类器件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构建了WO3和Li
学位
当前,食源性致病菌正对人体安全健康构成持续性威胁。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eci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肠杆菌(enterobacter species)等细菌,常分布在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蔬菜等食物当中,常以食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光材料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发光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推动发光材料研制,获得高质量的发光材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光致发光材料是用紫外、可见光及红外光激发发光材料而产生的发光材料,荧光粉作为光致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LED照明、医疗器械、军事等领域。可以通过改变荧光粉的发光波长的方式来获得彩色LED,还可以采用三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