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既享受到了经济福利,又感受到了外国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有人担忧人类的文化体验正越来越具有趋同性,而这种趋同性又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婚礼这一文化现象由仪式符号构成,它为了解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打开一扇窗。当代的中国婚礼中充斥着西方主流婚礼即“白色婚礼”的象征符号,而在永城市这个河南省中等规模的县级城市,西方婚礼模式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后一代受到的全球化影响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本文以象征符号为切入点,以为期一个月田野调查为基础,旨在对全球化背景下永城市八零后的婚礼进行详细阐述。本文的资料有两个来源:录像和访谈。录像资料包括三张婚礼碟片和七个在现场观察过程中录下的影像;访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两位司仪的对话,另一部分是对十位永城市市区八零后已婚人员的调查。为确保本研究的一致性和独创性,资料中收集的均是在2010年以后举办的婚礼,以2012年的案例为主。本文中,婚礼符号分为三类:家庭的仪式符号,新人的仪式符号,社会的仪式符号。这些符号通过视觉、听觉、行为得以展现和感知。从对这三类符号的详细描述入手,继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生于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后一代在其婚礼中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在对资料进行细致梳理和详细阐释的基础之上,本文有如下发现:(1)尽管长辈已经不再对婚礼有绝对控制作用,对长辈表示尊重的礼仪符号一如既往地受到重视。公众是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婚礼符号的构建中,那些维系公众地位和公众关系的符号也是必不可少的。(2)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婚礼的符号构建不是归零之后的重建,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西方符号在永城婚礼中被“地方化”,从而得以重组和利用。曾经那些被视为异域的和现代的符号经反复应用,已经成为当地婚礼中的惯用模式。(3)大部分受访者都期待一个个性化的婚礼,但是这种个性化的追求要以传承下来的规则为参照标准。这十位受访者均遵从了当地现行的婚礼惯例,这其间父母和社区起了决定性作用。以往的婚礼研究通常属于是基于人类学的视角,而本文以象征学为出发点,尝试对婚礼进行跨文化方面的探讨。根据此次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集体主义和文化距离在永城婚礼中得到充分凸显和加强。因而,婚礼上与长辈和公众相关的礼仪大体都是传统礼仪,而涉及到新人的象征符号则具有很多的西方特色,不过这些西化的象征符号要得以在中国土壤上存活,前提是要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