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技术文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应关注有助于人的经验拓展的实践活动、提升人的理性品质的思维训练、点燃人的智慧火花的思想启蒙、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的心灵培育。人类的经验、理性、智慧、情感等已被视为技术哲学的研究范畴,并在“技术化”和“科学化”等话语中,以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形式为研究者所关注。教育研究和技术研究在人类的发展问题上具有极强的同构性。本文对教育的技术文化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对同源性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审视,力求描绘出由经线和纬线共同构成的立体式研究图景:对技术文化的存在、本质与结构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是研究的经线,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始终;编织在这条经线之上的纬线,既包括宏观层面对教育的技术文化基础、教育的技术文化形态进行研究,也包括微观层面对教学中的技术恐惧文化、教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区隔进行研究。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技术和技术文化的存在与本质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通过对柏格森、亚里士多德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发现技术从早期生命冲动中以涌现的样态存在,到自然视域中以强制运动的样态存在,再到生存论语境中以上手的样态存在,其进化的文化图景渐次展开。同时,技术的本质也被不断揭示:于混沌之中蕴藏有序,在生命冲动的力量中推动人类的持续进化;于创制之中开显祛魅,将人类对技术的神话崇拜拉回到对自然的叩问;于解蔽之后复又遮蔽,在使人类通达开敞的真理领域之际,也裹挟着人类向着难以预测的未来迈进。在言明技术的存在和本质的基础上,论证了人类的技术性共在和文化性共在,使技术和文化的共在在人类这个节点上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对技术文化的存在和本质进行探讨。技术文化的存在,正是技术在人类的发展向度上不断生成和发展,最终进化到文化层次,并以特定的文化形式来呈现的、具有相对稳定体系的结构性存在。可以说,技术文化建基于人类共在,形成于技术进化,稳定于文化结构,因而在本质上也是共在。第二部分(第二、三章)主要从宏观上对教育的技术文化基础和教育的技术文化形态进行探讨。研究教育的技术文化基础,就是对以技术文化为根基的奠基性存在进行分析,探讨其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滋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原因。在漫长的始源性文化历程中,人类正是依靠技术来塑造自身的人性,并在技术实践中不断生成技术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种族得以延续的内在要求。教育不仅在此传承中得以生成和发展,还是一种完善人的本质属性的特殊技术实践。技术文化以其结构化的奠基性存在来滋养教育的发展,即以技术器物来实现教育的形态变革,以技术理性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以技术知识来扩充教育的内容,以技术伦理来规约教育的目的。当然,技术伦理作为技术文化的核心要素,统摄着技术器物、技术理性和技术知识的选择、激活与传播。教育的技术文化形态,在观念上是以“教育文化”和“教育技术”的方式存在,在本质上是以相互依存和纠缠的方式构成一个复杂的整体,正如DNA双螺旋结构所孕育的完整生命形态。笼统地谈论整体性的教育的技术文化,是难以深入地揭示其内在本质的。按照传统的文化三分法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仅忽视了其内在的交互与演化,也将使其整体性不复存在。因此,通过对范畴的演变进行梳理,选择黑格尔的辩证范畴并在范畴组合与转换的意义上,将教育的技术文化形态划分为教育文化的技术形态和教育技术的文化形态。如此,不仅可以在技术范畴中探讨教育文化的技术性存在、技术性本质和技术性实践,还可以在文化范畴中探讨教育技术的文化性存在、文化性本质和文化性实践,最终能够促使人们对教育的技术文化形成合乎逻辑的认识。第三部分(第四、五章)主要从微观上对教学中的技术恐惧文化和教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区隔进行研究。“恐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蕴含深刻的技术思想,凸显出技术文化的脉络。在中国语境中,恐惧既源自于威慑敌人的大斧或杵等战争工具,也源自于震慑人心的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与此相对应的一系列技术性巫术文化。在西方语境中,人类对神秘而强大的众神和只驯服于技术的火的双重恐惧,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梦魇。恐惧总是指向人类外部世界包含有工具要素的技术性存在。人类继承了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使技术恐惧产生黏性沉淀,并于信息时代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之时产生新的变异。教育应该直面人类内心的恐惧,让无知者睿智,让恐惧者勇敢。教育情境中的技术恐惧具体到教学活动中,乃是教学技术恐惧。教学技术恐惧的产生有舆论、知识和操作上的因素,其化解也应该遵循科学的技术学习机制。技术探究从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实践升华而来,是人类依托于智慧程度日益提高的技术支持,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中对自身的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活动。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系统化的技术探究,所生成的教学研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文化。教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时刻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相应的技术文化区隔,主要包括技术认知区隔、技术群体区隔和技术实践区隔。融合教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区隔,需要借鉴工程哲学中能够体现“思”和“做”相结合的“造”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教学研究的观念重建、教学研究的机制设计、教学研究的项目治理。
其他文献
高发光效率(Φem)和可调谐激发态的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在3D显示、生物探针、量子通讯、新型防伪等高新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利用配位化学手段来设计分子结构进而精准调控相应的CPL活性仍然是一种获取高性能CPL活性功能材料的重要途径。将手性蒎烯基团引入发光性能较好的环金属Pt(II)配合物,一方面蒎烯可以带来较大的空间位阻及结构刚性,诱导中心Pt原子配位构型发生扭曲
学位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教学模式。目前,课程思政受到广泛关注,这也使得我国大部分的教学模式都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展开。英语教学也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希望学生能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为英语方面的教学赋予了更大的价值。本文论述了课程思政概述和开展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的意义,并从多方面阐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打造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团队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且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专业技术的人才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是重要的组成部门,同时也是国家在关键的核心技术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科技力量,是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重点。在这个大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职称在现阶段进行改革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
期刊
期刊
提升基础阶段学生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不仅顺应了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基础教育促进全人发展的改革要求。鉴于此,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构建基于文本、融入思政的“语言-思辨-跨文化”三位一体的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学设计案例探讨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换言之,教师以思政内核为引领,立足文本,挖掘文本潜在的跨文化思辨元素,遵循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跨文化和思辨能力。
期刊
除降糖作用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心肾保护功能也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就SGLT2i对心衰的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心衰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期刊
期刊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既了解他国文化,又学会正确表达自我、提升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探析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旨在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期刊
<正>化妆品的市场需求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化妆品除了修饰提升和美化的作用外,还对人体皮肤、毛发和口腔等起到保护、清洁甚至治疗的作用,化妆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人常说“一白遮百丑”,事实上人们从古至今对美白祛斑的需求从未停止过。本书评将主要分享书中6款以美白祛斑为主的化妆品的配方、制备及产品特性。《化妆品配方与制备》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李东光主编,参加编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