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经济社会结构得到优化、社会发展条件得到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保障和改善。但内蒙古迅速发展过程中,农牧区仍然是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农牧区发展速度缓慢、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牧业收益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环境问题凸显,制约着内蒙古的整体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的主体。内蒙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的一条路径。长期以来,内蒙古农牧区不仅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还存在人才浪费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因此,导致农牧民不能发挥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中应有的主体作用。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由于起点低,起步晚,人力资源底子薄,加之农牧区的贫困旗县较多,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导致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步骤——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的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着农牧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致使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我国许多学者对于农牧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至今为止,专门针对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对政府制定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利于调整农牧区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在运用人力资源相关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农牧区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在对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现状,这主要体现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等方面。第二部分指出了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主要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不合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第三部分结合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迁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靠政府、企业或农牧民本身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农牧区的基础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平稳有序的劳动力迁移体系,才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科学有效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