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台风降水云区资料的仿真和同化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载微波遥感仪器在云和降水区的观测包含与天气系统的热力、动力过程相关的关键大气信息,具有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度的潜力,因此在过去十年间,全球各数值预报中心都逐步开展了微波资料的云降水区同化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模式对云和降水区的观测信息需求日益迫切。微波探测仪资料云降水区同化因存在辐射传输计算不准确、云降水区同化技术方案不完善等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存在固态水凝物的热带对流降水云区的同化挑战性较大。本文针对风云三号星微波湿度计(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MWHS)资料在台风降水云区的同化开展研究,取得的进展和结论如下:(1)建立MWHS全天候观测仿真模型,采用观测模拟偏差分析、垂直截面分析和亮温概率密度分布分析对全天候观测仿真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分析,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全天候仿真低估了云中水凝物的散射作用,区域模式比全球模式存在更严重的预报云错位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对MWHS通道,尤其是118GHz通道的云降水区观测信息缺少定量评估,本文利用两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雅可比矩阵方法计算了各通道对水凝物的敏感性和敏感高度,利用自由度减少方法定量评估了各通道在台风对流降水云区的大气和云信息量,结果表明,118GHz频段和183GHz频段在台风对流降水云区的观测主要信息量均来自于雪,分别占该频段湿大气总信息量的98.2%和76.8%,118GHz通道穿透能力强,能够探测到的高度更低,且通道数较多,因此比183GHz包含更多雪信息量。(2)为改进全天候仿真精度,对辐射传输模式的雪粒子散射计算方案进行了改进。数值模式云的错位问题是影响全天候观测-模拟偏差计算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主被动联合观测的方法,主被动联合的观测-模拟偏差能够减轻云错位问题造成的影响,精确评估不同非球形散射计算方案的模拟效果。基于该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微波湿度计台风区观测的雪粒子散射方案,优选出大块状聚合体、盘状等单形状假设散射方案,其中最好的大块状聚合体(Large Block Aggregate)方案计算的主被动观测模拟偏差从球形方案的-16.52K减小到1.09K,均方根误差从26.74K减小到19.03K。进一步建立了雪的非球形粒子集合方案,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法统计计算了非球形粒子集合散射方案中不同形状的权重比例,非球形粒子集合方案计算的平均偏差为-0.07K,均方根误差为12.68K。经多个台风场景的全天候仿真检验,非球形粒子集合方案相对于球形粒子方案能够有效的减轻全天候仿真云中水凝物散射效应偏低的问题,改进了观测-模拟偏差的分布偏度(通道9偏度从0.34改进到0.28;通道15偏度从0.51改进到0.47)和平均偏差(通道9从-3.34K改进到-3.03K,通道15从-6.77K改进到-5.15K),使分布更接近无偏高斯分布。(3)由于台风降水云区MWHS观测信息量主要来自于雪等固态水凝物,本文对传统的一维贝叶斯反演加三维变分同化总水汽量方案进行了改进,将同化台风降水云区总水汽量的原方案替代为同化MWHS固态水凝物柱总量。基于改进的辐射传输散射方案和贝叶斯方法反演台风降水云区的固态水凝物,并通过在同化模式中耦合水凝物观测算子实现了MWHS资料在台风降水云区资料的变分同化。台风个例同化结果表明,改进的一维贝叶斯反演加三维变分同化水凝物方法能够通过影响初始场的温湿度和风场,显著改善对台风风场结构和台风最大风速的模拟,同时改善了台风降水云螺旋结构的预报。
其他文献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都是发生在热带的大尺度海气耦合不稳定现象。本文基于尺度间相互作用的思想将高频海洋波动进一步分解为基本态和异常部分,通过诊断异常部分结构和热通量的年际尺度统计特征,揭示了海洋开尔文波受低频背景调制并产生年际尺度热力反馈的具体物理过程和机制,并归纳
地形区降水为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影响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周边的水文和农业。为深入理解西北复杂地形区降水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联,本文利用台站逐时降水资料、高分辨率卫星产品、再分析资料,开展了降水的小时尺度精细化特征分析,并对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估。首先,综合运用一系列针对小时尺度降水特征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平均态、降水强度-频次分布、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降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卫星资料的大量释用,热带气旋(TC,西北太平洋又称台风)的整体的路径、强度预报水平逐年提升。对于快速增强这一特殊的涡旋强度变化,以及云微物理过程在其中的作用是仍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同时,由于现有的中尺度数值模式中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直接使得TC的降水预报,特别是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能力尚待提高。本论文以台风中的云微物理过程特征及其演变机
本文从地面气温的日际变率和相应的大尺度环流型切入,基于逐日气象观测、再分析及模式模拟结果等数据集,通过采用新定义的冷暖急转事件指数、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算法以及气候变化分离法等方法,分析1961-2018年期间我国冬季区域极端冷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研究表明,影响我国极端冷事件的大尺度环流型分为四种类型(S1-S4型),其中S1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靠近乌拉尔山地区而其负异常中心位于
青藏高原位于副热带地区亚洲大陆中东部,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可以影响高原上空及其邻近区域的大气环流,同时也可以激发亚洲-太平洋涛动遥相关,调节着热带ENSO的发展,这说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有一定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热力驱动下,大尺度的大气水分循环构成了一个持续的青藏高原“亚洲水塔”,进而调节着区域和全球的水循环。青藏高原加热
“水汽模”理论是当今解释MJO东传的最流行理论之一,许多研究对垂直积分的湿静力能(Moist Static Energy,MSE)和水汽(Column Water Vapor,CWV)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且大多使用的是再分析(Reanalysis,RA)数据。然而,RA产品间有很大差异,较少有研究对比多套再分析数据的水汽收支差异。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了六套现代RA的MJO-MSE和CWV收支。揭示了
从基本功能来说,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将人与人、设备、信息之间连接起来的桥梁,用户体验都是其设计的核心关注点。交互设计主张从人的认知角度来思考问题,交互与人各个感官特征的结合就是其关键所在。本课题以用户体验为切入点,以交互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仿生设计“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从信息传递、交互操作、情感体验等方向进行研究。探索仿生设计能够对信息传递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将仿生设计更好地运用到交互设计中,提高人
随着数值模式、资料同化手段的不断发展,热带气旋(TC,对西北太平洋海域又称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不断提升,但其强度特别是登陆过程的精细化风雨预报仍是国际难点问题。由于我国仍未开展业务飞机观测,岸基雷达是目前唯一可以对登陆TC内核精细风场和云微物理结构进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的手段,有效利用我国沿海雷达观测资料是提升登陆台风预报的重要手段。现有雷达观测资料同化方案在一些TC个例研究中表现出了优秀的改进能力,
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在振幅、空间模态和生命周期等时空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ENSO的显著年际周期主要分为3–7年的低频段(Low-Frequency,LF)和2–3年(Quasi-Biennial,QB)的准两年段。本文通过分离ENSO的LF分量和QB分量,建立二者与东太平洋(Eastern-Pacific,E
本研究针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不同位相下厄尔尼诺的发展,考察了西风爆发(westerly wind burst,简称WWB)在厄尔尼诺的激发机制和演变机制中作用的异同,总结归纳了西风爆发在PDO不同位相下ENSO演变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提高对ENSO的预测技巧,为我国气候季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使用了1980年至2017年时间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