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性的褶皱--论苏童笔下的幽暗人性书写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作为一个具有文学道德和艺术认知的作家,他关注人的问题,并为我们呈示了一个真实与艺术相融合的人性世界。而对幽暗人性的艺术化再现和对文学本体论的实践更是赋予了他的文学世界新的艺术高度。在对人性的深度再现和深刻挖掘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实和苏童的深刻。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遵循个案研究和整合研究相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美学分析相结合,文学批评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上梳理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幽暗人性书写现象,探求隐藏其后的巨大的人性空间和社会、文化内涵,总结苏童对幽暗人性的书写所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以期对苏童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做适当的补充。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为简要回顾对苏童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所主要解决的问题,并总结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正文的第一部分梳理苏童的幽暗人性的书写现象。本文将从人性中原始本能的流放,人性中的阴暗面和被异化的人性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复杂而深刻的巨大人性空间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幽暗人性所展开的维度。本文将从历史、逃亡和暴力这三个维度的论述和分析,并通过幽暗人性在其中的展开来探究该书写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总结幽暗人性的书写所带来的价值。主要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社会关注和人性深度并重的思想价值,一个是涵盖艺术深度、艺术张力和艺术姿态在内的艺术价值。
  论文的结语主要是总结全文。苏童对“生命的精神虐杀史”的中国古老文化进行了反拨,在对人性黑暗的直视和揭露中展现了难得的勇气和精湛的艺术高度。
其他文献
诗歌语言极为精粹,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从语言的其他方面着手,如词汇、语法、格律。当然这样的研究也是可取的,但私下认为某些时候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诗歌既为高度发达的语言艺术,何不从汉语语符要素来理清文字与诗意的关系?语言学对文字的定义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既为诗歌中的文字,已经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了,带上了一些文学味。  文章借用索绪尔划分语符要素的方法、国内对汉语语符的划分和根据汉字表意性的特点
学位
“科幻文学从来不是主流文学,但却从来享有着比主流文学中多数作家更多的读者。”科幻文学是以严密的逻辑见长,以对科学与技术的认知与探索为亮点的文学作品。它顺应了工业化以来科学与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思路。因此,随着人类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科幻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多数科幻作家都拥有博士的头衔,他们积极地探索未来,并以自己扎实的科学知识作为探索的工具。这些博士们也许是习惯了实验室思维,不自觉地也把这
日本与中国一直被称为是一衣带水的国家,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流长。本文所研究的历史片段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日本浪人怀着各种目的涌入中国进行活动,他们当中有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有敌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通过这些日本浪人对抗战时期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来发现日本浪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本文就是以抗战时期小日向白朗和中西功留下自传体小说为依据,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文
学位
报纸
期刊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侗族的文学造诣,揭示了侗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境界。鉴于现今以文字形式公开出版的琵琶歌中情歌占到绝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加之已有研究成果还没有涉及其特色内容、择偶功能、艺术特征的实际,本文决定从情歌的角度对琵琶歌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揭示了琵琶歌的特色内容;挖掘了琵琶歌的择偶功能;阐述了琵琶歌
学位
香港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在殖民者的叙事里,是西方使香港由一个贫瘠落后、人烟稀少的小渔村跻身国际大都市之列,形成了健全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体系,成为殖民政策大获成功的典范,东方之珠这一颇具殖民色彩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殖民国的骄傲与自得;在长久以来占据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内地中原文化看来,香港则是不幸落入侵略者魔掌、等待母亲拯救“哭泣号啕”的子女,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传唱海内,期盼着回归的赤子是其他地区尤其是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