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椅子这一制品一直在人造器物中占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它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决定了其区别于杯子、台灯、茶几等其他器物,产生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当椅子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以“道具”的角色出现,它承载、匹配无数的个体,它的形象总是配合主体角色的设定。如《教皇英诺森十世》中阴险、诡诈的教皇与他专享的木制镀金的高背座椅,在椅子物用之用的表象下,展现的是其为各个阶层所服务,体现象征的权利与地位。同时它又是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椅子这一制品一直在人造器物中占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它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决定了其区别于杯子、台灯、茶几等其他器物,产生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当椅子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以“道具”的角色出现,它承载、匹配无数的个体,它的形象总是配合主体角色的设定。如《教皇英诺森十世》中阴险、诡诈的教皇与他专享的木制镀金的高背座椅,在椅子物用之用的表象下,展现的是其为各个阶层所服务,体现象征的权利与地位。同时它又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着文化变迁下的发展。渐渐地,随着再语境化下艺术家更为多样的表达需要,椅子这一器物在艺术作品中逐渐褪去了配角设定的束缚,从叙事转向了生活与情感的表达。又当椅子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时,艺术家们已然将其视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基于这个特定符号附与其更为独特的、个性化的观念性表达。本文作者今年一直致力于椅子题材的绘画创作,基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从而展开此文的研究。
本文以研究椅子的呈现为前提,分析其在不同艺术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去剖析涵盖在椅子这一物象之下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第一章,分别对工业椅子与艺术作品中的椅子以及艺术语境进行基本的概念阐述;第二章,分析艺术作品中椅子的原初语境,并分析作为客观描绘对象的椅子所涵盖的象征内涵。第三章,分析艺术作品中椅子的再语境化,分别从象征与隐喻、解构与重构来解读。第四章,从缺席的状态及椅子作为存在之物本身这两个角度去探讨不同的存在方式或是说我们感知存在的不同方式及这种感知方式与我们产生的连接。
总的看来,椅子是非常不受外在空间限制的器物之一,随着艺术不断的发展,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了阶层、文化、情感、观念等深层次的内涵。并且,在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艺术创作在艺术语境中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使得椅子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的方式更加焕发生机。对于艺术作品中椅子在不同艺术语境下的表现的研究,不仅是对艺术理论的思考,也是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对脉络的梳理。
其他文献
林恩·赫舍曼·利森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艺术先驱之一,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她一直都在探索和运用最具时代特征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关注和反思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身体与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等问题。从现成品,到互联网、电子义肢、远程直播再到基因收集,每一种媒介都成为利森的创作义肢和生命义肢。本文选取利森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媒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媒体艺术中义肢元素的
艺术作品的复制和传播的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由于技术的推动,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逐渐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艺术品原作被转化为数字图像在网络间大量的复制和过度传播这一问题不期而至。在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通过“共有的情感”和“共同的行动与意识”以审美作为传播的符号产生互动,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之中聚集成一个具有相同审美的传播群体。这一审美群体在心
在西方绘画史上,关于修拉的标签通常是点彩主义者和新印象派领袖,然而,他也是最善于融汇前人成果的画家之一,尤其在构图和造型方面。不过,修拉对艺术史文脉的借鉴长期缺乏世人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虽然自二十世纪中叶后,多位西方学者在此课题上颇有建树,但仍有止于印象、论证不足,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它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修拉绘画在构图与造型方面的来源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六章内容探讨修拉主要作品
在1957年8月17日至12月30日之间,毕加索以委拉斯贵支的经典作品《宫娥》为再创作的对象,绘制了58幅变体画。这并不是毕加索以前代大师的作品为母题进行的唯一创作,包括提香·韦切利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斯特、欧仁·德拉克洛瓦、爱德华·马奈等在内的大师们的作品也都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重新的演绎。本文将以《宫娥》系列变体画为主展开对毕加索变体画的讨论。
基弗艺术符号的生成离不开丰厚的思想文化和幽深的个人精神世界,而他的艺术符号所透出的信息又往往超越指代意义的本身,艺术符号也成为了他个人的精神符号,在他的思考中继续发酵延展,以新的问题对话世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不再是单一线程的输出与呈现,而是二者相互作用,在基弗的虚空空间里循环回流、交织共生。 本文以安塞姆·基弗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弗艺术作品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
本文主要围绕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 LóPEZ GARCíA,1936—)艺术中隐藏着的抽象性与特殊观看方式的关系,搜集洛佩兹的绘画作品、作画过程、观测工具等素材,分析他的“窗口之看”与抽象呈现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与其他艺术家,以及其他领域中的“观看”做一种广泛比较,来推演其思维活动,进而从中分离出参考价值——一种观看方法。同时,排除出“多余”——观测工具(窗口)
本人是泰国留学生,依本人对泰国版画的观察与分析所见,泰国版画的发展是由技术进而转变为一艺术门类,进而发展到现今我们所认识的样子。从技术发展为艺术的一大重要转折点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引入与传播,尤其是自拉玛六世时期特聘意大利雕塑家科拉多·费洛西来到泰国建立艺术大学,他将欧洲美术学院课程体系移植到泰国,并于1953年开始在大学中设立版画课程。这意味着版画作为一项艺术学科正式进入艺术大学,公开地传授给学生们
本课题的研究以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时代背景,从女性艺术家安古索拉的自画像谈起,分析其自画像背后的隐喻和渴望,重新解读这位被历史遮蔽的女画家作品,以及对于同时期艺术家以及后世的影响力。 第一章节简要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和女性自画像的种种困境;第二章以安古索拉的自画像为切入点,对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解读她对于女性自画像“画中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构思,探讨其作品中女性意
绘画中的“原始性(primitive)”,在西方艺术史里是一种相对于西画中错觉主义的概念,指再现的艺术在克服技术困难之前的状态。在风格上体现为:因“初始直觉”而缩减错觉主义,因缺乏训练而缩减语汇。它导致很多早期绘画具有显著的共通点。具象绘画技术的进步和多样化常带来大量夸饰、庸俗的作品,艺术史中因此多次发生风格的复归运动。这样的复归运动在现代主义时期伴随着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达到鼎盛,留下了宝贵遗
线是绘画艺术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造型语言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艺术家在画面中可以用线对物象进行精细的塑造,也可以通过线条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本文从绘画形式语言的角度,通过对铜版画中“线”的研究,对铜版画中线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时代背景、美学思想、材料工艺、艺术家的情感与理念等层面对铜版画中线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审美与表现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和分析。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绘画艺术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