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版画演变史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是泰国留学生,依本人对泰国版画的观察与分析所见,泰国版画的发展是由技术进而转变为一艺术门类,进而发展到现今我们所认识的样子。从技术发展为艺术的一大重要转折点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引入与传播,尤其是自拉玛六世时期特聘意大利雕塑家科拉多·费洛西来到泰国建立艺术大学,他将欧洲美术学院课程体系移植到泰国,并于1953年开始在大学中设立版画课程。这意味着版画作为一项艺术学科正式进入艺术大学,公开地传授给学生们。
  在西方文化艺术传入泰国之前,泰国版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从泰国史前时期、泰国前史至素可泰王国、阿瑜陀耶王国,已经可以见到类似版画创作的技术在其中。
  阿瑜陀耶王国至拉达纳哥信王国是印刷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泰国与西方国家往来频密,国家大量地学习、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阿瑜陀耶王国晚期印刷技术主要由传教士传入,他们以传教为旨归。在拉达纳哥信王国时期,随着商业文明的繁荣,印刷技术为更多人所重视。尤其是书商为提高书籍的可读性,开始在书页中插入木刻版画,甚至有人以此为职业,这也说明了泰国版画的发展始于商业印刷,加之印刷技术与版画有天然的适切性,也预示着版画技术的完成;同时泰国已具有版画作品,然创作目的和概念与当今观念并不相同。
  随着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渗入,泰国艺术得到全面的发展。艺术学校的设立、主办国际性的比赛展览,画廊的林立等都说明西方艺术观念在泰国的普遍接受。尤其是艺术大学采用欧洲美术教育体系,1966年成立了版画专业学士学位,更有多位曾留学欧美回到泰国任教的教师,都暗示着泰国版画的发展与西方艺术的紧密相连。但我们也需清晰的认识到,泰国艺术(包括版画)在继承、学习西方艺术之余,它也极力地保有了自身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进而形成有别于他国,有自身独创魅力的艺术风格。此外,泰国版画多次在国际版画大赛展览里得到国际认可并取得优异成绩,也说明泰国地理版图虽小但版画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其他文献
本研究首先从象征知识汇总的“百科”文类切入,爬梳从十八世纪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以及采用Wiki技术的维基百科之发展流变。随着媒介改变,百科全书的内容生产也从少数专业权威所掌握,转变为不分职业或业余“所有人都可自由编辑”。从收录条目的数量以及运作历时来看,比起传统纸本百科转型的线上版,或者1990年代至2000年初同时期出现的线上百科,维基百科都是相对成功者。然而在这以集体智慧受称颂的隐蔽面,是繁
如今无处不在、纪念碑式的图像在我们所处之处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亦被其消化在虚拟空间之中。比起以往的时代,如今的图像更具侵略性。因此,我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图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扭曲了我们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感知,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在虚拟性的影响下,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日渐虚拟化。正如弗鲁萨所说,我们也变成了图像。本文深入探讨了图像的本质、图像建筑架构特征以及图像与我们
学位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凸显了多媒体界面的信息速读化和认知快感化,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法则。海报,作为经典大众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由于新媒介模式和受众获取方式的嬗变,传统平面招贴的静观审美、被动式传达的功能和效果正在迅速衰弱,视觉效应转向了增强互动力和注重情节联想的新观视关系建构。在此背景下,动态海报(Dynamic po
学位
从一种艺术生产模式来看,“艺术驻留”已经被一部分艺术家和艺术产业所接受。这一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模式既受益于艺术理论的智力生产,又对全球和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作出了响应。简而言之,它是把艺术作品从一种恋物癖的形式,转移到回应当下语境的艺术形态,同时往往带有社会和政治目的。  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艺术驻留”这种艺术模式增强和赋予了艺术家作为社会价值观承载者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某种良性的
学位
林恩·赫舍曼·利森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艺术先驱之一,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她一直都在探索和运用最具时代特征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关注和反思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身体与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等问题。从现成品,到互联网、电子义肢、远程直播再到基因收集,每一种媒介都成为利森的创作义肢和生命义肢。本文选取利森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媒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媒体艺术中义肢元素的
学位
艺术作品的复制和传播的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由于技术的推动,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逐渐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艺术品原作被转化为数字图像在网络间大量的复制和过度传播这一问题不期而至。在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通过“共有的情感”和“共同的行动与意识”以审美作为传播的符号产生互动,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之中聚集成一个具有相同审美的传播群体。这一审美群体在心
学位
在西方绘画史上,关于修拉的标签通常是点彩主义者和新印象派领袖,然而,他也是最善于融汇前人成果的画家之一,尤其在构图和造型方面。不过,修拉对艺术史文脉的借鉴长期缺乏世人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虽然自二十世纪中叶后,多位西方学者在此课题上颇有建树,但仍有止于印象、论证不足,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它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修拉绘画在构图与造型方面的来源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六章内容探讨修拉主要作品
学位
在1957年8月17日至12月30日之间,毕加索以委拉斯贵支的经典作品《宫娥》为再创作的对象,绘制了58幅变体画。这并不是毕加索以前代大师的作品为母题进行的唯一创作,包括提香·韦切利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斯特、欧仁·德拉克洛瓦、爱德华·马奈等在内的大师们的作品也都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重新的演绎。本文将以《宫娥》系列变体画为主展开对毕加索变体画的讨论。  
学位
基弗艺术符号的生成离不开丰厚的思想文化和幽深的个人精神世界,而他的艺术符号所透出的信息又往往超越指代意义的本身,艺术符号也成为了他个人的精神符号,在他的思考中继续发酵延展,以新的问题对话世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不再是单一线程的输出与呈现,而是二者相互作用,在基弗的虚空空间里循环回流、交织共生。  本文以安塞姆·基弗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弗艺术作品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
学位
本文主要围绕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 LóPEZ GARCíA,1936—)艺术中隐藏着的抽象性与特殊观看方式的关系,搜集洛佩兹的绘画作品、作画过程、观测工具等素材,分析他的“窗口之看”与抽象呈现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与其他艺术家,以及其他领域中的“观看”做一种广泛比较,来推演其思维活动,进而从中分离出参考价值——一种观看方法。同时,排除出“多余”——观测工具(窗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