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著名的华文现代作家,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张爱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辗转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等地,成就传奇一生。张爱玲可以说是民国的传奇女子,民国的临水照花人。尽管她的一生悲凉,但仍绚丽多彩。就是这样一位颇有笔墨的女子,一位清贫一生的女子,一位为爱而痴狂的女子。近年却一直有新作被挖掘出版。不断出土的作品使张爱玲再次得到强烈关注,关注度甚至超过一些在世的作家。2010年,张爱玲英文版及繁体中文版遗稿——先后出版发行;2011年5月,《雷峰塔》和《易经》的简体中文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在内地正式面市。以人物年龄视角展开叙述的小说《雷峰塔》与《易经》,由于铺开写了许多细节,并带有自传色彩,对于研究张爱玲有重要意义。《雷峰塔》以张爱玲4到18岁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幼年写到逃离父亲家中,投奔母亲;《易经》则写张爱玲18到22岁的遭遇,从香港大学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返回上海。坦白地说,两部英文自传小说,是为美国读者而写。如果说张爱玲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张爱玲爱情观,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观。这两部小说不仅真实再现了张爱玲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小说提供了一把解读的钥匙。《雷峰塔》和《易经》下接《小团圆》,可视为张爱玲的“人生三部曲”,三部自传体小说为张爱玲生平资料的搜集、考证和叙述指出了新的方向。首先,以往所有关于张爱玲的传记都要改写甚至重写,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及作家生平资料的缺乏,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们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大段空白,毫无疑问,这些自传体小说将弥补一些空白;其次,从文学角度对作家文本的解读来看,张爱玲在晚期创作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与早期作品不同的风格。简言之,这几部小说的发掘很可能将改变甚至颠覆世人对张爱玲的固有认识,纵观其早期和晚年作品,我们将会认识一个全新的、文学视野相当宽广的、关心国家命运和普通人生活的多面张爱玲。本文将以《雷峰塔》和《易经》作为中心文本,运用文本分析理论,与其早期作品中的作为比较,来总结张爱玲的后期作品和“晚期风格”,探寻其变化原因及动机、力求基本廓清张爱玲早期和晚期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再从文学本体价值的角度入手,选择代表性的早期和晚期小说为例进行细致的文本比较解读,同时客观全面地分析其所谓“晚期风格”形成的多种复杂因素,以期探析出张爱玲晚年作品的自我重写以及完成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