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建构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有着和以前的时代不同的本质特征。数字化影响着我们的一切方面,包括我们精神上的栖息地——文学经典。时代离不开文学,文学更脱离不了时代。数字化时代的文学经典,应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重新建构自己的经典标准,以反映数字化时代的精神内涵。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造就了数字化时代独特的文学经典,但是对于数字化时代,文学界并没有欢欣鼓舞,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慌、焦虑和疑问:数字化时代文学正在走向终结吗,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存在吗,当代中国文学何去何从……数字化时代仍然需要文学经典,因为文学经典为人类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人诗意的栖居在其中;文学经典是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学经典使人在文学审美中感知他人的人生,并加以借鉴,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经历。古今中外,对于“经典”有着很多种版本的阐释。但是经典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经典是权威性的,具有不可更改性,有着自身的独特个性,可以反复被阐释。文学经典的形成受到这些限制: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文本的经典性,传播话语权控制,文学史,文学批评的眼光。数字化在给文学生产的行为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解构着文学经典。数字技术对文学内涵和诗意进行了祛魅;数字文本的存在使得语言艺术审美萎缩,文字式微,行文方式随意,文学创作成为众人的狂欢。数字化时代里,民族差异性和大众传媒传播过程都误读了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市场化、消费主义、后现代语境、大话戏说经典都严重的扭曲了文学经典。但是我们仍然坚信,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并未终结,读者仍然鲜活。数字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建构包括传媒的自省与文学经典标准的重构,作家的自省与追求经典的意志,阅读批评的自省与导向文本审美价值的追求,更需要作家、媒体、读者三者的互动共舞,合力建构数字化时代的文学经典。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民办高校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教育行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晚、起点低,社会对其整体认知存在偏差,相关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善,导致民办高校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激趣”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In Chinese teaching,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
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文章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具体分析利益分成机制、利益补偿机制、
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高等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
"构成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之后,一直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任务就是破解平面、色彩、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认识并运用基本原理,掌握最基本的造型方法,进而认识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违法暴力犯罪行为扰乱香港秩序,让香港市民苦不堪言。部分“港独”和激进分子更是厚颜无耻,把“港独闹剧”搬到国外,企图靠“告洋状”来博取同情。不过,他们的拙
报纸
政治信仰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崇高的政治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血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建设举措,各大高校扩大招生数量,由此也引发了高校的财务资金问题。发生在我国高校的财务舞弊案件逐年增多,并且舞弊案件的严重性也有更加严重
自古以来,教学就强调因材施教,讲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来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更加关注因材施教。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