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的固氮产物规律及其协同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等离子体固氮(Non-thermal Plasma Nitrogen Fixation,NTPNF)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固氮技术,可在室温、大气压的条件下稳定持续地电离空气生成低温等离子体。其中,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因放电均匀度高、电子能量高、装置易于规模化而在NTPNF领域备受关注。由于放电稳定温和,DBD十分契合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可利用余电安全地产生大面积低温等离子体来将氮气活化,从而进行固氮反应。同轴结构的DBD更能与催化剂结合,通过协同催化作用有效地提升产物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NOx)的选择性进而促进固氮效率。然而,现有研究中DBD的固氮能耗普遍偏高,调节参数和筛选具有高活性的催化剂来优化DBD的固氮性能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同轴DBD装置,以空气作为气源对不同电压、气流量和电极长度条件下DBD的气态产物模式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在气隙中填充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来减少能耗提升固氮性能,并分析了参数改变和催化剂填充对DBD固氮的影响机理,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了同轴DBD的固氮方案。首先,详细介绍了同轴DBD固氮实验的整体系统以及各组成单元的作用,阐述了实验参数的几种测试方法,以及衡量固氮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总氮浓度(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TNC)和固氮能耗(Energy Consumption,EC)。以γ-Al2O3为载体,过渡金属Mn、Co和W的氧化物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多种一元、二元以及三元负载型催化剂,并通过XRD、SEM和ED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其次,选取不同电压、气流量和电极长度为条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交流驱动的同轴DBD在各条件下固定的液相总氮进行测定,分析TNC以及EC随电压和气流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同轴DBD的气态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不同电压和气流量条件下DBD气态产物会处于三种放电模式(臭氧模式、氮氧化物模式和过渡模式)之一。研究发现各实验组的EC极小值均处于过渡模式之下,分析了其原因在于该模式下可以有效地生成NO2和N2O5,提升可溶性氮的占比进而促进了固氮效果。EC的最小值由长为160 mm的电极在电压为16 k V、气流量为8 L/min时取得,为31.69 MJ/mol。最后,采用向DBD气隙中填充催化剂进行协同反应的手段来进一步优化固氮性能。选用长为160 mm的电极,在气流量为8 L/min的条件下研究了填充不同一元、二元以及三元负载型催化剂对于TNC和EC的改善效果,并分析了活性组分的协同催化固氮机理。结果表明,填充各类催化剂对于TNC的提升和EC的降低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活性组分中Mn元素比重较大的实验组固氮性能更优,能够在DBD协同催化过程中提供更加可观的固氮效果。本文填充质量分数为20wt%的三元负载型催化剂Mn:Co:W=3:1:1/γ-Al2O3,当空气流量为8 L/min、电压峰-峰值为22 k V时取得了全文最高为131.55 mg/L的TNC和最低为23.91 MJ/mol的EC,相比无填充催化剂组优化了86.62%和24.53%。综上,本文研究说明综合考虑多种外部参数而并非一味地追求高能量输入,将可以使得DBD的固氮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证明了协同催化技术应用于DBD固氮领域的可行性,特别是以锰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能显著优化DBD固氮效果,为后续可能的DBD协同催化固氮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航天器在X波段(8.2 GHz-12.4 GHz)有着测绘、通信等重要应用,而工作在X波段下的设备不可避免产生电磁干扰信号,会对易受电磁干扰的设备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设备在X波段下拥有良好电磁屏蔽性能是确保航天器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航天器屏蔽电缆中的屏蔽层所用材料为铜镀银,但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的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进了低密度、易加工的导电聚合物材料成为金属的潜在替代品。然而导电
学位
碳化硅功率MOSFET由于工作温度、耐受电压、开关频率以及效率均远高于硅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航空航天、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然而,碳化硅功率MOSFET具有较高的开关速度,即较大的dv/dt,这会带来如过冲电压、过冲电流、电路中过大的电磁干扰、电机系统中的绝缘老化等问题。因此,对碳化硅功率MOSFET的dv/dt进行一定的控制或者抑制对提高碳化硅MOSFET的应用可靠性具有重大的
学位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预计我国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4亿千瓦。伴随着风电渗透率的提高,风电波动的不确定性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巨大威胁。结合能量型储能与功率型储能的优势,混合储能系统能够较好地应对复杂的风电波动,大大提高风电并网功率的平稳。然而,频繁平抑风电功率波动将加速储能元件的寿命衰减,影响储能系统的工作性能与经济效益。因此,在有效平滑风电波动的基础上,考虑储能寿命模型进行储能
学位
以电池为主体的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等应用场合提供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小型储能系统目前备受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电池为主体的储能系统中,关键的储能部件包括电池和母线电容极易老化失效,属于易损部件,其退化甚至会引起系统失稳。为提升小型储能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本文在关键储能部件的寿命延缓策略和状态在线监测方法两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探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面向包含电池与超级电容的小型混合
学位
国家电网运营着全球电压等级最高、并网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特大型电网,迫切需要数字化运维变革,这就对海缆的数字化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海缆在电热场计算当中保障准确性的同时,大幅提升现有的计算速度,以实现面向海缆的数字化运维系统。但目前现行的集中针对海缆电热场计算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等效热阻法)都是对海缆电热场全阶计算模型进行计算,仅适用于传统的运维方法,同时现行海缆电热场计算方法并未将接地方式对电热
学位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劣,风力发电获得迅速发展。大规模风电接入导致电力系统的波动性、时变性和不可控性增加,系统供需失配风险显著上升,通过可靠性评估与跟踪指导可靠性提升措施、降低系统停电风险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和建模,是含风电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及后续工作的基础。不确定性可分为两大类,即:随机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以往研究主要考虑随机不确定性,即不可消除的客观的不
学位
负荷需求响应是调节电力系统负荷峰谷差的重要措施之一。空调在民用配电系统负荷中占比大,且具有明显的柔性负荷特征。利用空调系统对空气调节的大滞后特点,以及人体对一定温度范围的可容忍性,空调系统可以在不影响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参与需求响应。论文分别以广泛使用的分散式单体空调和中央空调系统为对象,研究环境温度、建筑围护结构、人员数量等对空调负荷的影响,实现对不同时空条件下空调负荷的预测,为需求响应
学位
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部分,是各国的能源发展重点。由于我国风力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风火联合外送是保证风电送出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的有效方式。然而,近年来工程事故和相关研究表明,风电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后,系统振荡条件发生变化。现有振荡分析方法中,阻抗分析法因其拓展性较好,更适用于多源系统分析,但是目前针对汽轮发电机的阻抗建模研究存在不足,仅采用阻感电路对汽轮发电机进行等效可能会影响振荡分析结
学位
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是加速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需求,随着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设备渗透率的提升,高比例电力电子化正逐步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呈现出更复杂的振荡形态,涉及多区域、多类型电源和多时间尺度,且各装备间的耦合作用更加多样化,稳定性问题愈发严峻。对此,本文以含有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
学位
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组件。电化学特性差异易引起串联电池之间SOC的不均衡,这会直接导致电池系统可用容量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引入电池均衡系统十分必要。电池均衡技术可分为被动均衡和主动均衡,相较于被动均衡,主动均衡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更适应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等应用场景对均衡性能的要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主要的主动均衡拓扑尚难以实现应用,主要在于硬件成本高、控制复杂、功能单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