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体制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所引发的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以后,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变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失地农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加强,他们对于公共服务的总量、内容、提供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失地农民开始越来越积极地表达他们需求,希望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待遇,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改变自身的命运。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体制因受到很多传统因素的制约,使得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待遇,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渠道能够让他们表达他们日益增长、变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如何满足失地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成为当前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尝试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角度来探讨失地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服务体制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失地农民城市化对我国整个公共服务体制都造成了冲击,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决策机制、供给模式以及评价体系都深受其影响,都需要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公共服务体制与失地农民城市化之间矛盾的剖析以及其所带来的公共服务体制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突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服务领域,以便政府建立以失地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此外,本文还站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行了理论思考并提出了现实对策。  
其他文献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人民的安定生活、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
中国民办教育“合理回报”问题在法学界、教育界、投资界等都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民办教育的实践倒逼着“合理回报”政策的变迁。从政策走势看来,民办教育将走向营利性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辉煌,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突破了4500美元)。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人口、资源分布极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战略目标。  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疾病谱的变化使大病风险越来越大,现有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
期刊
初次与贺州高级中学的翁就红老师相识,记者就被她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谈吐所感染。从教22年,虽然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但她丝毫没有架子,为人低调,待人谦恭,平和中不乏热情。她的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她已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30个春秋,30载寒来暑往,30载播种育苗,30载呕心沥血,30载爱洒教坛,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就是河池市优秀教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既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已成为我国是否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