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派是一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队伍,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年,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陈翰笙为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吸收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进行农村调查研究,由于这支青年队伍在后来的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以其刊物《中国农村》为理论阵地同中国经济派进行辩论,所以便被称为“中国农村派”。中国农村派在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不仅使其得出了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观点新结论,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中国农村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对中国农村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农村派的形成过程及其流变。本文阐明了中国农村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即中国农村派是在国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此外,这一部分还介绍了中国农村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代表人物及主要历史活动,这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农村派的社会历史地位。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中国农村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贡献:中国农村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探索——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农村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时代问题、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中国农村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五类农户分类法、主张进行农村土地改革、分析了农民的沉重负担、倡导农村合作组织、指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提出进行土地革命的主张、提出占领农村的建议。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农村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的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敢于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认清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